微信分享图

自在菩提——中国金铜佛造像专场推荐(二)

发布时间:2016-05-19 新闻

   

毗湿奴
明永乐
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铜鎏金
高: 26 厘米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编号:11052
来源:
1.英国格劳斯夏县希尔斯夫人旧藏,20 世纪上本叶入藏;
2.纽约苏富比,1997 年9 月,lot112;
3.比利时私人收藏,1997-2003;
4.西班牙公爵M. Ignacio Ramn-laca, Marques de laVilla 庄园,2003-2015
RMB: 5,500,000-6,500,000

 

毗湿奴

此尊头戴宝冠,耳坠璎珞,一面四臂,各手持物或丢失,或无法辨识,仅左上手持物火焰摩尼宝非常清晰。双目圆睁,面右,着短裙,腰带璎珞繁复。采取独特的坐姿,右腿曲膝,左腿膝部着地,足尖作蹬地状。据此学者们基本认定这是一尊罕见的尊神形象,属于某种重要主尊的一部分。金色沉稳明亮、冠部、胸前项链以及腰部的璎珞精细均匀,表情愠而不怒,面部类国字脸,具有典型的明代宫廷造像的特点,从其技术水平来看,颇有明宫廷永乐与宣德造像的特征。
根据目前的资料考证,类似造像应为8 尊,现已经出现了6 尊,据此前的研究,这6尊均是印度教的尊神,属于大威德金刚足下所踏之尊,象征佛教对于印度教的压倒性胜利。为了辩明此尊的具体身份和主要教派特征,我们必须回到大威德金刚本身来介绍。


大威德金刚唐卡
刺绣
大昭寺藏
明永乐时期

大威德金刚,在藏传佛教中称为怖畏金刚,以其形象复杂,象征意义繁多、形象恐怖而著名,是由文殊菩萨变化的教令轮身,暴怒形象,属藏传佛教密教无上瑜伽部父续的重要本尊神之一。它的另一个名字叫阎曼德迦,意为“降阎摩尊”,表明他也是降伏死神阎摩尊中最重要的变化身之一。

此尊有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九面中主面为牛头面,最上一面为文殊菩萨的寂静相,表明他与文殊菩萨的特殊关系。十六足呈左展立姿,左右八足下各踏四尊印度教尊神和八种鸟兽人物。左八足屈膝,下踏湿婆、毗湿奴、梵天和帝释天,以及男人、水牛、黄牛、鹿、蛇、狗、绵羊及狐;左八腿伸展,下踏六面童子、日天、月天和象鼻天,以及鹫、枭、鸦、鹦鹉、鹰、鸭、公鸡及雁。他有双身和单身两种形象,双身像拥抱明妃起尸母,单身像则无明妃,故又称其名为“独雄威德瓦金刚”。

大威德金刚的教派传承主要以三个教派最盛:即萨迦派、嘎举派和格鲁派,萨迦派中,他与喜金刚、密集金刚和胜乐金刚三尊合称为四密续尊,是该教最为推崇的密法之一。嘎举派支派众多,其中止贡嘎举派对此教派颇为重视。大威德金刚在格鲁派中地位最隆,与密集不动金刚和胜乐金刚一起视为三大最重要的本尊之一。14世纪开始,在宗喀巴大师的推动下,大威德金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今天大家在西藏所见的大威德金刚以及明、清两代宫廷的大威德金刚多是以格鲁派的传承为主。

通过大威德金刚的形象可以区分不同的教派传承。比如根据传承的不同,大威德金刚的九面主要有两种布局形式:一种是层叠布局,一种是环形布局。层叠布局是共三层,每层各三面,最上一层正中是文殊面,这是旧法传承的形象,在印度和尼泊尔的雕塑与绘画中,均是采用此种布局,西藏的萨迦派、嘎举派玛尔巴传承、觉囊派和香巴嘎举派的雕塑和绘画中可以见到此种形象;环形布局一层七面,二层一面,最上一层是文殊面。这种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主要流行于格鲁派的作品中,有时在波东派和萨迦派密教分支俄派的作品中也能见到。由于格鲁派到17世纪以后占据西藏统治地位,所以第二种最为流行。


贡嘎曲德寺本尊殿西壁大威德金刚
1464年左右


仅从大威德金刚的形象来看,萨迦派似乎更注重旧法传承的大威德金刚,其形象与格鲁派明显不同。比如贡嘎曲德寺明代本尊殿壁画中的大威德金刚就是层叠布局的(图1),而大昭寺的明永乐时期宫廷刺绣唐卡的形象就是典型的环形布局,所以今天我们可以根据大威德金刚九面布局来区分明代宫廷造像的大威德金刚究竟属于哪个教派传承。一般来说,如果是层叠布局,一般可能认定为萨迦派和嘎举派的作品,如果是环形布局通常可以认为是格鲁派的作品。这对于我们区分明代宫廷造大威德金刚的教派传统很有帮助。目前所见明代宫廷造大威德金刚的铜鎏金像和唐卡均是格鲁派传统。

根据成就法记载,八尊印度教尊尊神的体色和持物各不相同。其中,湿婆为黑色,持三叉戟;毗湿奴栗色,持轮;帝释天为白色,持金刚杵;梵天为黄色,持瓶;象鼻开为淡黄色,持弓和箭;日天黑色,持弯刀;月天淡红色,矛;六面童子淡蓝色,持剑和盾牌。不过,现存作品中多不能对照。主要还是根据一些特征来识别,具体特征如下:


 
大昭寺藏永乐刺绣唐卡主尊下方八大印度教低级神尊名标注

这其中湿婆持三叉戟、帝释天持金刚杵、梵天施六面,施说法印、六面童子是印度教战神,六面,持枪与盾牌、日天持日轮、月天持月轮等这些特征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不需要借助经典也能够推断出来,结合经典各尊的身份和位置就很明了了(图3)。

通过各尊跪姿面朝向,结合上表的图像特征,就比较容易判断某一尊的朝向。大威德金刚右足前的四尊均面朝观者的右前方,左足前的四尊均面朝观者的左前方。如此尊,一面四臂,面朝观者的右前方,显然是属于大威德金刚右足前的四尊之一,而他的左上手持摩尼宝的特征与第二尊的毗湿奴最为接近。所以判断此尊是毗湿奴。

根据明代重要史料《西天佛子源流录》的记载,明代永乐至景泰时期的四朝高僧班丹札释(1377-1452年)曾经用银、铜鎏金、檀香造了多种造像,其中就包括大威德金刚,永乐三年(1405),朱棣诏请他进京。在南京觐见时,颇得朱棣青睐,当时命令“按经依法,教令各工制造坛场诸法仪像、铃杵供器。”所谓“诸法仪像”就是指各种佛尊造像,其中自然包括大威德金刚。由此可以看出,永乐时期,宫廷造像得到了外来高僧的指导,此尊大威德金刚的造像也是如此,只不过,不像此前有人所传说的那样,明宫廷有所谓的造佛处,而是“各工”,实际上跟清代宫廷一样,由各个不同的作坊分工合作完成所有的法器制作。

这尊造像应当就是当时在宫廷中完成的大威德金刚座前的八大印度尊神之一,其主尊大威德金刚很可能是格鲁派的系统,也许跟大慈法王释迦耶歇(1354-1435年)有关。他是宗喀巴的身边的大弟子,曾经代表宗喀巴大师分别于永乐和宣德朝来到明代都城南京和北京朝觐,赐封为“大慈法王”,赏赉法物难以计数,而大威德金刚应当是其中之一吧。

从目前的例子来看,似乎只有明代宫廷造像或唐卡中才把八大尊神从大威德金刚的脚下解放出来,放在台座前面,使得造像更加生动活泼,也算是宫廷的创造吧。目前所见的大威德金刚像座前的八尊印度教尊神完全独立铸造,伴随在大威德金刚座前的作品,独此一件,虽然八尊散佚不全,仅存六尊,但此尊造像基本完整,实在难得,也是明代永宣造像中难得一件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