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马与那个特殊岁月共同诞生,他画的马都是在天际、旷野上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无缰骏马,有锐於进取的精神,更有傲骨铮铮、忠诚勇猛的品性,希望民族奋发,国家振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神州大地被日寇铁蹄蹂躏,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系于一线之间。一大批青年学子及文化名人纷纷以不同形式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徐悲鸿先生就是这场用艺术救国运动中的代表人物。
徐悲鸿画马
1938年秋起,徐悲鸿痛于国难深重,毅然决心携艺奔波,远赴南洋、南亚为抗日将士义展筹资,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取道缅甸回国。1942年,漂游海外三年的徐悲鸿从云南入境回国。在保山、大理、昆明等地举办“劳军画展”,广泛结交社会各界名流,求书索画者颇多,徐悲鸿先生总是以礼相待,“佩青”先生应也与徐悲鸿相识于彼时。
徐悲鸿 双骏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52×64 cm.
款识:佩青先生雅正,壬午四月悲鸿客昆明。
印文:悲鸿
鉴藏印:铁岭王贵忱章
著录:《云南民间收藏集萃·书画》,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RMB: 3,800,000-4,800,000
▲王贵忱像
王贵忱:常用笔名可居、银州。辽宁铁岭县人。是中国著名的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及书法家,是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被潘景郑先生誉为“魁奇之士”。富收藏,国内文献学和收藏界曾有一个“二王”的说法“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
▲双骏图局部1
本幅作品以徐悲鸿常用构图方法:四分之三侧面,因为这个角度最能够展现奔马的精神状态和体貌特征。与其它奔马作品不同的是,本幅双马在奔腾中似有交流,一方面是风驰电掣的速度,一方面甚至有些温情脉脉,仿佛预示着一种战争中的友情。此外,右侧马的马腿被适当拉长了一些,这种比例略微失调带来的错觉使该马显得更加神速,两条前腿几乎要腾空而起。
▲双骏图局部2
在画法上,画家先以富有变化的大块灰墨摆出马的形体,刚柔并济的寥寥数笔写出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再运用浓墨点出头部五官特点,最后以硬笔焦墨扫出随风飘舞的鬃、尾,双骏即跃然纸上。整幅气魄雄浑,笔力豪壮,结构精准,神态生动,足见悲鸿以西方的素描和中国传统水墨相结合所体现出的功力,以及体察细微的能力,当为徐悲鸿画马佳作。
徐悲鸿 秋风立马
镜心 水墨纸本
1945年作
125×63 cm.
题识:秋风万里频回顾,认识当年旧战场。乙酉日本乞降之日,悲鸿写於盘溪。
印文:东海王孙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