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 无题
1981 年作
布面油画
123 × 118 cm
出版
《20 世纪中国艺术史》(第一版) P665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79 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 P72 2001 年版
《原点》中国香港视界艺术出版社 2007 年版
《赵刚 2008》 Timezone8 2008 年版
《赵刚》艺凯旋画廊出版 P28 2009 年版
作品出版物一览
赵刚能够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首先源自他曾经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最具影响的艺术家团体——“星星画会”的成员。在文革后的特定历史语境中,由一群业余艺术家组成的群体,藉由两次“星星美展”,不仅引起了美术界的激烈讨论,更在全社会的关注下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其对整个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冲击力,远远超过之前诸如“决澜社”等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更成为后来“85’美术新潮”、“89现代艺术展”等艺术运动的思想先导,直接开启了八十年代以来的现代艺术运动与个性解放潮流。
“星星”全体成员于1980年8月摄于中国美术馆顶楼阳台
“星星美展”从最初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外东侧街头公园栅栏上展出遭到禁止,到1980年正式进入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得以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展览广告,这一阵痛曲折的过程,也喻示了中国社会从极左政治的束缚中解脱,重新肯定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价值的过程。“星星画会”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带有明确的“艺术干预社会”的诉求,在展览宣言中,他们声称“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认识世界,用自己的画笔和雕刀参与世界。我们的画里有各种表情,我们的表情诉说各自的理想。岁月向我们迎来,没有甚么神奇的预示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正是生活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我们不能把时间从这里割断,过去的阴影和未来的光明交迭在一起,构成我们今天多重的生活状况。坚定地活下去,并且记住每一个教训,这是我们的责任。
1980年8月 “第二届星星美展”时,观众在中国美术馆门外排队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星星美展”对当时尚处于彷徨时期的中国社会迸发出的最具有号召力的喊声,也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效应已经远远超出了美术的范畴,才使他具有了思想启蒙的意义和价值。当然,无需讳言的是,“星星画会”的作品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启蒙精神,要普遍高于其在艺术本体方面作出的突破,虽然大量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各种语言形式,但其从个性的长期压抑中迸发出来的叛逆情绪和创作热情,却使它们具有了远超后来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精神穿透力。
1979年11月下旬,在北海公园画舫斋,民众排队等待参观“星星画会”的延后展
1989年香港汉雅轩画廊举办“星星十年展”时出版的画册
赵刚的《无题》创作于1981年,正是“星星画会”在中国社会引起轰动效应的时期,而这件作品也非常典型的体现了这群年轻艺术家的想法。画面表现了空无一人的室内空间,占据画面中心的是蓝天映衬下的巨大窗户,窗边则露出了室内椅子和桌子的一角,唯一能够让观众的目光聚焦的,恐怕只有桌角上的一盒火柴。在这样一个普通的近乎乏味的生活场景中,画家开始尝试引发观众展开一些非习惯性的思考,这种通过错置的方式使观众从现实的景象中引发怀疑与反思的手段,很有可能是收到了玛格丽特等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启发。
作品局部图
热内·玛格丽特 《镜子》 布面油画 1963年作
《无题》在场景安排上的吊诡之处,主要体现在室内积雪而室外晴朗的反常安排。室内窗台、桌面、椅背上的厚厚积雪,无疑会让观众异常费解,因为在这猛一看去平淡无奇的现实场景中,竟然包含着如此不合常理的细节安排。
作品局部:猛一看去平淡无奇的现实场景中实则包含着不合常理的细节安排
整个画面的冷灰而明亮的色调、形式化的图形概括,目的都在于营造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画家无意于刻意隐藏,一切的努力都指向使观众开始怀疑。一旦观众开始怀疑和追问,那么“星星画会”艺术家们最初的目的就实现了,在那个还徘徊于政治宣传与集体主义思维惯性的时代,个体的怀疑和思考显得尤其难能可贵,就是通过这一点点的引导,一点点的启蒙,星星之火才终究燃起了个性解放的燎原之火,迅速推动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追求自由思想的新时代。
袁庆一 柜子之一
2010年作
布面油画
195×130 cm
签名:q.yuan 2010
出版
《春天来了》P152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年版
《内在的风景》P124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6年版
作品出版物
袁庆一的《柜子》系列作品,依然还是超写实的具体可触之物,画面上的有些柜子打开了,但是空无一物,那些并没有打开的柜子呢?拒绝着我们的凝视,画面似乎在打开之中自身封闭着。而就在这种打开、半打开与全然关闭之间,画面打开了自身的平面,在凝视与拒绝之间,画面继续切分了自身的界面,有着事情将要发生,但并没有甚么发生!似乎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与氛围如此相应!与时代对未来不确定的预感隐秘相关。
——夏可君
作品局部图
作品局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