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北京保利2016秋拍】古泉名珍

发布时间:2016-11-16 新闻


LOT 12422
齐刀“节墨之法化”两枚
高:187mm、187mm,极美品
RMB:220,000-280,000

 

 


LOT 12440
战国 三孔布“安阳”背“十二·一两”一枚
高:72.5mm, 重:10.20g,极美品 珍罕
RMB: 800,000-1,200,000

此三孔布币文字俊逸挺拔,呈传世古色,保存之完整,实为罕见;再者,“安阳”背“十二·一两”大型三孔布系首次现世,孤品名珍。她的亮相不仅增添了三孔布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对研究战国时期赵国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提供了实物资料,可谓集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与收藏价值于一身,弥足珍贵。

三孔布,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其形制一般为圆首、圆肩、圆足、圆裆,因其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孔,特征独具,故称“三孔布”,旧时亦称“三窍布”。其铸造国别有赵国、秦国、中山国三说,铸行年代亦有公元前四世纪、三世纪的争议,分歧较大。其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纪值及范次编号文字。

三孔布因其形制具圆足布特征,故李佐贤《古泉汇》把它归为圆足布类。由于铸行数量少,流通区域小,故极难见到实物。自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金石名家初尚龄着《吉金所见录》十六卷,首次向世人介绍此种币形,此后近两百年来获藏者寥寥。又因为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文字瑰丽奇异,品相端美,格外受人瞩目,属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自清中期至今先后出土七十余枚,大部分在早年已流入日本,国内留存极罕,如上海博物馆庞大的钱币体系中都缺少此品种,可知其珍贵程度。

此三孔布面文“安阳”背“一两”及级数编号“十二”,铭文清晰,保存完美。面文“安阳”当为铸造地。1995年出版的《中国钱币大辞典》之《平挡方足平首布》一节中,“安阳”条目下注明:“安阳,古地名,赵、燕、韩、魏皆有之,赵国又有东西二安阳。”而历代藏家均认为三孔布当属三晋货币,故与之相关的“安阳”有三:

其一,赵东安阳,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王三年,“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此安阳有山西定襄、河北蔚县及阳原县几说;

其二,赵西安阳,属赵九原郡,其地在今内蒙古包头市;

其三,魏安阳,在河南省北端,临漳之南,今仍称安阳。据《史记·赵世家》

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常山),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可知,魏安阳在战国末年曾一度入赵。

背文“一两”纪重,“十二”为范次编号。按古时量制,一两等于二十四朱,所以一枚大型三孔布可折抵二枚小型三孔布,和大、小圆足布及一釿、半釿布同。据已有记载,三孔布可见“安阳”背“两”者,迄今未见背“一两”者,此前所有钱币书刊、文献均未见记载,迄今仅发现此一枚。

三孔布历来受到各大藏家的追捧,其无论残、全均被视为泉中珍品。2012年秋,原系道光时张延济所藏的“下阳”背“十七两”三孔布,北京诚轩以368万拍出,可见其之珍贵。故有泉书认为三孔布“是布币中最稀少一种”,“实物多已湮没无闻,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门的寥若晨星”。

 


Lot 12449
西汉 王莽  “国宝金匮  直万”一枚,此枚“国宝金匮直万”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首似方孔圆钱,直径:30m,面文为“国宝金匮”,四字旋读,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泉身边长:28mm,身面直纹内书“直万”二字;铭文皆为悬针篆。
RMB:200,000-300,000

其保存完美,形状新奇,制作精美,通体水银古,显得敦实厚重;更难能可贵的是,此枚钱币周边留存有范母痕迹,为我们研究王莽铸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质料。在传世量极微的“国宝金匮直万”中,此枚集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史料价值与收藏价值于一身,当属珍罕之极美品,可谓古泉之魁首奇珍。

“国宝金匮直万”最早面世应该在清道光年间,据翁树培《古泉汇考》中刘燕庭附注曰:“道光戊申冬日,鲍子年孝廉自青门寄一拓本,文曰‘国宝金匮’,篆书,甚遒劲,亦当是汉魏六朝之别品,云陕西近时出土者。逾年已酉余归京师,适苏兆年自秦中寄售陈太史寿卿,寿卿以赠余,因附记之于此”。此钱仅存上部残件,拓本见于李佐贤《古泉汇》贞集无考品中。另据,高焕文《谈泉杂录》和蔡季襄《国宝金匮“时代”与“用途”之探讨》(《泉币》创刊号,1941年)都对的流传经过有记述;其时,“国宝金匮直万”已经被断为王莽所铸。“国宝金匮直万”收藏着前后涉及刘燕庭、余挺生、张叔驯、陈仁涛等众人,流传过程复杂,颇具神秘色彩。

罗宏才先生在《新莽“国宝金匮”钱流传、作伪及出处》(《中国钱币》1994年第2期)一文中,对“国宝金匮”的流传经过做了详细的考定,据记述:“约在民国八、九年前后,西安城西北隅杨家城(汉未央宫遗址)一带农民在耕地时发现‘国宝金匮’钱一枚,乡人不知此钱珍贵,以贱值售与跑乡收货的西安回民坊古玩小贩”。后来这枚钱经文物鉴赏收藏家阎甘园过目确认,急命其长子阎履初购回此物,数年后售与沪上大藏家余挺生,因索价千金成交引起很大轰动。为此上海《晶报》于壬戊年二月二十九日(1922年3月27日)发表了余大雄《记新莽第一宝泉》文章,文中对这枚“国宝金匮直万”钱的出处与考论甚为翔实,且介绍所得之经过更为详细:“丹翁之友阎氏,得此泉与西安,今春持以至沪,丹翁为介于寒云,寒云迟未果取。丹翁恐落于市侩之手,亟取而自有之。家君素嗜古泉,见寒云之不取,而又恐丹翁之或弃也。乃谋索请丹翁,丹翁慷慨,举以为家君寿,家君亦以千金为丹翁报焉”。后又据张絅伯披露:“余挺生旧藏后让叔驯,计直二千金。”由此看来,此品最后归宿为泉界大藏家张叔驯所得,抗日战争时期随主人远走他乡,不知所归。据传,西安出土的另外一枚,先是由英国人纽满(E.A.Newman)所得,后让与张絅伯,再后归上海收藏大家陈仁涛。此泉完整无缺,品相上佳,后随陈流入香港。5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经张絅伯先生周旋,由政府花巨资将其购回,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枚精品是国内目前唯一公开展出的,且被文博界和收藏界视为珍贵的孤品。

陈直先生所着《西汉经济史料论丛》中记载:“国宝金匮直万(扬州张氏藏)”。《泉币》第7期张絅伯《国宝金匮直万泉》一文中,有“世仅二品”之句,使后人皆以此为信。加上《古钱汇考》中刘燕庭附注所说的“半枚”,就构成了流传半个多世纪的存世“两枚半”之说。

“国宝金匮直万”是王莽最后一次货币改革所铸造。传统历史中,王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从其大胆地实行改良政策来看,其不失为一位有胆略的政治家。虽然其货币改革是失败的,但其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却是古钱史上的精品。“国宝金匮直万”即是一例,因其币值过高,发行时间短,故存世极罕,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加之其近乎神化般的传奇经历,故即使历经百年沧桑,其仍被文博界和收藏界视为古泉魁首奇珍。

 


LOT 12450
 战国 秦“半两”铜母范一件
尺寸:215mmx65mmx7mm(长、宽、高),重:834g
喇叭口,钱母双排对称每组8枚,中心浇注凹槽,背阳文“九”
保存较好,上美品
 RMB:80,000-120,000

 

 

LOT 12451
汉 武帝“上林三官五铢”铜母范一件
尺寸:310mmX78mmX9mm(长、宽、厚),重:1516g
喇叭口,钱母双排对称每组8枚
中心浇注凹槽,背阳文“三十五”,规整厚重,铜质精良,保存较好 极美品 
北京瀚海2012年4月龙游瀚海钱币专场lot0103成交价36.8万元
RMB:200,000-300,000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为统一全国金融,使钱币标准化,树立政府信誉,收回各郡国铸币权后。中央政府由上林苑三官更铸五铢钱,上林苑位置在咸阳的西南方向,渭河与秦岭之间。归少府管辖。后转水衡都尉,下属管理着很多的官员。三官指众多官员中的其中钟官、辩铜、均输(技巧) 。一般直径25-25.5毫米,重3.5-4克。记号有穿上横和下半星两种。故称上林三官五铢。


lot 12462
五代 “天策府宝”一枚
直径:40.5mm,小字版,平尾赞平旧藏 附孙仲汇先生拓片
RMB:30,000-50,000

天策府宝大铜钱简解:天策府宝铜钱为五代时楚地马殷政权所铸,大型厚重,文字雄浑,存世稀罕。久为泉界所重,平生所见实物及旧拓不下二十余枚,虽风格一致,但细观版别。每枚都不雷同,其中以上海博物馆通体鎏金者一枚最为精美,保得自戴葆庭先生旧藏。该钱笔划若刀削斧劈,直上直下,颇疑当时使用了多技术木质雕母。因五代战孔,铜材难得而木质又容易雕刻,但问题是即使由一个人雕刻,也无法刻得完全一模一样,再加上木质雕母在使用中容易磨损、磕伤,这就造成了天策府宝版别众多、精粗不一,厚薄参差的情况。


 

LOT 12463
五代 “天德重宝”背“殷”一枚
直径:34mm,存世较少,美品
RMB:160,000-210,000

天德重宝背殷大铜钱简解:907年,朱温灭唐,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占据今日福建一带,因福建缺铜,铸币多以铅铁代之,钱文则仍用唐制,称开元通宝,仅在背后以“闽”字区别。

943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自立,改国号“闽”为“殷”,建元“天德”,以此鼓铸大钱。该枚天德重宝背“殷”,正是这次政治变故的见证。天德钱铜铁两铸,迄今仅见铜品。铜钱中又有“通宝”、“重宝”之分。方药雨先生云:“天德最罕见,通宝隶书背无文,重宝正书,背殷字。”因天德政权在三年后即为南唐所灭,通宝、重宝均存世甚少,为泉界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