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千之山水先师古人,后师造化,早年临摹过颇多前贤名迹,尤热衷于董源、巨然、赵孟頫、王蒙、陈洪绶、徐渭、石涛、石溪、八大山人等,其中又以临摹赵孟頫、王蒙、石涛甚多,且享“几可乱真”之誉。史载张大千21岁时在上海书画收藏家狄平子家见到黄鹤山樵的画笔,便被其曲动有致的牛毛皴和几近龙脉起伏的山势构图深深吸引。及至后来在张学良处见到黄鹤山樵的《林泉清集图》,其痴迷程度无异于“醉生梦死”,爱不释手,临摹再三。题款中言“元四家中以黄鹤山樵法门为最广大,明清作者无不师之。即不羁如方外,二石亦不能越其藩篱也”,可知大千对黄鹤山樵推崇备至。此幅深得黄鹤山樵笔意,颇可乱真,王蒙山水的气质特征卓然再现,松秀厚透,极为得法,集《青卞隐居》与《林泉清集》二图之风神秀骨于一体,且渗透己意于其中,堪为临摹中之上品。 本幅作于1937年,39岁的画家因卢沟桥事变困居北平,借居在颐和园中。自北上后,张大千结识许多社会名流,并得以看到许多古代名作,是年又应故宫文物陈列所之聘,任国画研究班导师,接触古代名画的机会更为增多,其艺术也达到了张大千“古典时期”的高峰。是图采用满密式构图,高远的表现方式、山石皴法及构造与黄鹤山樵如出一辙,主峰高耸,林木葱郁,院落林园隐现,间以文人高士的隐居生活,或访友、或坐禅、或谈笑风生,意境散淡悠闲,近处松树蜿蜒虬曲,占去画面过半,将远山、近水、小桥、人家统筹为整体,松下高士置于此境,颇有林泉之致。山石率以繁密的牛毛皴为之,岩峦界限不甚分明,大小间错而置,造成极厚郁的效果,画中透气处是山体平台、流瀑和被分割成数块的水域,使满中有空。山涧中的寺院和近处的树干染以赭石,出现一种灵动的色彩,是张大千早期山水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