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悲鸿《双鹤图》的章法极简单,一对丹顶鹤立在一段横出的松树枝干上引颈回顾,乍看只是表现了传统的吉祥题材“松鹤延年”,似乎并无出新之处,笔墨松淡清秀,亦多出乎传统,实则这幅画在徐悲鸿的艺术创作及其一生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悲怆惨烈的历史瞬间,见证了徐悲鸿在那个战争年代的一段乱世离情。 《双鹤图》作于1938年,这一年对徐悲鸿来说有太多不堪回首的记忆,日本侵华战争已经全面爆发,硝烟四起,民国政府在南京沦陷后,蒋介石在武汉成立军委政治部三厅,将一批有名望的文化名人组织起来参加抗战,徐悲鸿受田汉邀请赴武汉任职,但在官方衙门遭遇冷遇,转而去广西桂林,意欲用自己的艺术为抗战服务,他在广西一方面举办画展,筹赈救国,一方面为广西中等艺术教师讲习班授课,培养更多的美术老师。其间,他的学生孙多慈随家人避乱南迁,亦来到桂林,二人在诗情画意的桂林度过一段美丽的幸福时光。徐悲鸿为和孙多慈能够结合,在广西的报纸上刊登了与蒋碧薇脱离同居关系的启事(注1),但当这个启事被拿给孙多慈父亲看的时候,却遭到拒绝,孙父认为女儿不能嫁给已有家室的徐悲鸿,并在8月上旬携女儿离开了桂林(注2)。两头落空的徐悲鸿情绪沮丧到了极点,国难与情苦使他陷入无边的悲哀,便在九月中旬去游历山水以遣忧怀。柳州毗邻桂林,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徐悲鸿至柳州小游时,乘兴展卷作画,没想到突遇日本敌机轰炸,不得不半途而废,松树的枝干俱未写完,如题跋中所言:“廿七年九月十八倭机轰炸柳州,悲鸿正写,此画未竟。”(注3)这就是《双鹤图》的创作背景,这幅未完成的作品恰好记录下了日军罪恶的侵略行径,以及那些心酸的往事。 《双鹤图》的构图并不复杂,但从心理学之角度分析,亦有复杂之处,长青松的造型十分怪异,枝干上一根松枝向下倒垂,长青松本是寓意万古长青,倒垂之势便是象征颠倒之国运和无常的世态,并于其中渗透出自己忧国忧民的心境,但画者并非悲观主义者,他在倒垂松上安置一对丹顶鹤,相互依偎,向东方瞭望,是一种呼唤,也饱含永不破灭的希望,同时,他又用“松鹤延年”这个吉祥主题表达了希冀祖国和人民永葆常青、坚韧永生的美好愿望。若以原型分析,两只丹顶鹤亦各可考究,左侧屈腿的丹顶鹤略高于右侧鹤,双鹤的头部呈一条斜线,态极亲昵,似有雌雄之分,或即为徐悲鸿感情生活的隐喻。是年,徐悲鸿与蒋碧薇的夫妻关系已经不可挽回,本想与孙多慈结合,却为孙父所阻,慈的性格温柔懦弱,与徐悲鸿相爱,又不能冲破家庭的阻力,造成两厢痛苦,慈离开时,亲手织一件毛衣送给徐悲鸿,本望日后相见,徐悲鸿伤心之余亦未失去牵恋,故画面依然是双鹤相顾回望,未料到次年二人即决裂,慈嫁给他人,这一年的广西之约成为永诀,二人日后再未见面(注4)。徐悲鸿后来在画上题曰:“静文爱妻保存”,将这幅有颇多涵义的作品送给了妻子廖静文——他常常把最珍贵和爱惜的作品赠送给廖静文,以示对爱妻的情意,彼时赠画大约是想借画上两只有爱情隐喻的丹顶鹤,表达感情最终找到了归属。 注1:1938年7月31日,徐悲鸿在广西的报纸上刊登《徐悲鸿启事》:“鄙人与蒋碧薇女士久已脱离同居关系,彼在社会上一切事业概由其个人负责,特此声明。”——《徐悲鸿年谱长编》,P191,王震编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12月。 注2:《徐悲鸿年谱长编》,P191,王震编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12月。 注3:9月18日,于柳州绘《双鹤》(131X78.2cm),因敌机轰炸未画完,即离柳州。——《徐悲鸿年谱长编》,P192,王震编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12月。 注4:《吞吐大荒——徐悲鸿寻踪》,P97—103,傅宁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