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 首页 >
  • 重要通知 >
  • 【保利春拍重磅推介】莫兰迪—谧境中的诗意修行;巴塞利兹—分裂中的自由个性

【保利春拍重磅推介】莫兰迪—谧境中的诗意修行;巴塞利兹—分裂中的自由个性

发布时间:2018-06-07 新闻


莫兰迪静物画中所浸透的静谧质朴之韵,在西方各种美术流派中独树一帜,他的画面中绰约流淌的诗意、色彩微渐的东方禅意,正如他修道士般的生活一样,将人的思绪带至空灵悠远~

莫兰迪的精神世界表达于静物之中,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汝窑天青釉的至纯,宋画极简墨色的致远,以及宋代文人品茗论道的致情。宋代的简约与高雅,可谓中国文人的最高审美,这与莫兰迪所带给我们心灵的触动不无谋和。东西方文化的至高审美都达到高度的融合:即人类社会的理智与思索,诗意与情怀。

品味莫兰迪,应如同登高品茗一般的心致,带着一份文人的淡泊雅致,游离于画布,进而,出入于画境…



谧境中的诗意修行——莫兰迪《花卉》



艺术家 乔治·莫兰迪

二十世纪上半叶,一派风潮涌现、激进躁动的现代主义运动景观在欧洲艺坛轮番上演,应接不暇,却似乎从来都与莫兰迪毫无关系。当艺术家们纷纷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验视觉革命的诸多可能性时,莫兰迪却远离任何一个画派,“蜗居”于狭小的画室中,心无旁骛地选择与静物和画布对话;当意大利的艺术世界从一战前“未来主义”所颂扬的机器时代,到四、五十年代“社会现实主义”试图成为意大利艺术独特风格,再到战后“意大利3C”和“贫穷艺术”等艺术取向频繁转向的时候,莫兰迪却性格孤僻,特立独行,除了夏天到亚平宁山上的小镇格里查纳避暑之外,莫兰迪甚至从未离开过故乡博洛尼亚。正像澳大利亚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所在《绝对批评: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评论》一书中所说,“莫兰迪历经一切而不为所动,人在哪儿就待在哪儿,眼睛依然看着他那张摆着蒙满灰尘瓶子的不起眼的桌子。”

于是,莫兰迪的艺术彷佛从来都与“自己”有关,而无外乎“他人”。如果说在他的艺术中,存在“他者”的话,那么,可能也只能是他所面对的、作为对象的“客体”。 1890年,莫兰迪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一个家境相当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提及博洛尼亚,人们首先便会想到十九世纪时世界首个美术学院在这座小镇上的衍生,而相应产生的还有对于欧洲古典主义的秉持和继承,对此,莫兰迪也深受熏染。17岁进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学习的莫兰迪在接受正统古典造型训练的同时,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以微妙的“冥想”式静物画称着于世。应该说,莫兰迪个人风格的初见成形最早是从塞尚处获取灵感的,他于笔下看似平静的风景画和静物画中,意图挖掘物象本身所固有的特质和力量,继而又将立体主义的形式美学糅合于其中,以平面与空间的集合,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富有节奏而和谐的色彩气质铺陈于画布之上;直到在1917年之后,莫兰迪开启了形而上风格的静物画创作,将静止的对象客体置换于非现实却又纯粹简单的幻境之中,于是,在看似极为日常平淡的物品背后,是“此在”与“非此在”的“融并”,也是“真实”与“非真实”的“聚合”。


乔治·莫兰迪  ( 1890-1964 )  花卉
1943 年作
布面油画
25.5 × 30.5 cm
签名:Morandi 1943
出版
《Morandi: I fiori》图版No.10 & P34 Magazzini delle Sale di Palazzo Pubblico 1991年版
《Tre poeti per Morandi》封面 & P8-9 M. Luzi, F. Loi & J.-M. Folon著 1996年版
《Morandi e la luce del Mediterraneo》 P23 Castello Aragonese 1996年版
《Giorgio Morandi: Oggetti e stati d'animo》图版No.VIII.2 & P85 Palazzo Martinengo 1997年版
《乔治·莫兰迪:花和风景》图版No.28 东京都庭园美术馆 1998年版
《Morandi: opere catalogate tra il 1985 e il2000》 P29 M.Pasquali著 2000年版
《Incontri al Museo Morandi: Opere indeposito per il》 P33 莫兰迪博物馆 2000年版
《Giorgio Morandi: I Fiori》封面 & P31 努奥罗省艺术博物馆 2001年版
展览
1990-1991年 Morandi: I fiori Magazzini delle Sale diPalazzo Pubblico / 意大利
1996年 Morandi e la luce del Mediterraneo CastelloAragonese / 意大利
1996-1997年 Giorgio Morandi: Oggetti e stati d'animoPalazzo Martinengo / 西班牙
1998年乔治·莫兰迪:花和风景东京都庭园美术馆 / 日本
1998-1999年乔治·莫兰迪:花和风景光和绿色美术馆 / 日本
1998-2007年莫兰迪博物馆 / 意大利
2000年 Incontri al Museo Morandi: Opere indeposito per il 莫兰迪博物馆 / 意大利
2001年 Giorgio Morandi: I Fiori 努奥罗省艺术博物馆 / 意大利
来源
意大利私人收藏
时任藏家1943年左右直接得于艺术家
伦敦佳士得2007年10月15日 Lot.212

RMB 3,000,000 - 6,000,000
 
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花卉》属于莫兰迪典型静物画风格中极为典雅的视觉模板。与他那些反复排列、形状单纯的瓶瓶罐罐相比,《花卉》中所呈现的是一幅清淡有味、优雅俊秀的别致画面。画中,莫兰迪刻意在画面的四边空间中裸露出纯粹的亚麻画布材质,从而为作品铺垫下素雅别致而异常平淡的整体气氛,随后又在此基础上随意涂抹出边缘不规整的浅褐色背景,弥漫出沉静的气质。于是,在一切归于平静的画面之上,莫兰迪在看似经由反复修改的笔触之下,描绘出朴素原始的花瓶与正在静谧绽放的淡粉色花朵。在此,尽管所面对的物象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花卉静物,却借助于简练的线条和大块的平涂,在艺术家的精雕细琢之下,显现出一种类似于纪念碑式的崇高感,而于被柔和的整体色调之下,又上演着深绿色枝叶与粉色花卉之间的视觉冲突,以及粉色花卉与粉褐色陶瓶之间的彼此呼应。因此,在莫兰迪的艺术世界中,既是自然的缩影,也是花花世界的再造,而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的便是莫兰迪的“内观世界”。


《花卉》局部

在莫兰迪的笔下,所沉淀下的不再是所面对的客体的表面真实,而是“人”与“物”交织错观的内在本质。他以简约的造型,朴实无华的色彩,力求探寻出“双重的生命”所在,一重为“物象的本有存在”,一重为“超乎于物象的精神景观”。在他的画中,从未承载过二十世纪本应该有的、无止境的焦虑、恐惧、不安和烦躁,而是一切都归附于宁静的、永恒的世界,静静地向观者展现出最平凡的“物”和最不平凡的“内在”。


乔治·莫兰迪 《静物》
苏富比米兰 2012 年秋拍 成交价:EUR 420,750


乔治·巴塞利兹 ( B.1938 )  无题
2006 年作
水彩、钢笔、纸本水墨
66.5 × 51.5 cm
签名:Baselitz 06

RMB 300,000 - 600,000


作品背面

客体没有表达任何东西。绘画并不是达到目的手段。相反的,绘画本身是自发的。如同我告诉自己:在这个情况下,我必须用上所有东西,也就是绘画用的客体——比方说景物、肖像、裸体人像——然后上下颠倒着画。这是把客体代表之物完全解放的最好方式。


——乔治·巴塞利兹



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赫赫有名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乔治·巴塞利兹发展出一种颇具表现性的人物画风格,重现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巴塞利兹对绘画的纯粹图像因素感兴趣,有意忽视叙事性和象征性。1938年生于德国的巴塞利兹,1958年20岁时穿越柏林墙从东德到了西德。1964年,他开始画笨拙粗鲁的农民、牧人和猎人。1965年,他发展出一种颇具表现性的人物画风格,将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在被焚毁的德国土地和风景上重现出来。后来,巴塞利兹对绘画的纯粹图像因素感兴趣,而有意忽视叙事性和象征性。
 
1960年代中期,巴塞利兹首先用“分裂”实验作画。他开始改变主题,画处于混乱世界中的人形。他经常画上下倒置的人体,在这样的画中,人物似乎在向上升,重力似乎颠倒了。这一风格也成为他的典型风格。他利用形态工具,以反映他所认知伤痕累累、支离破碎的战后德国;在1969年,他更进一步将他的绘画颠倒翻转,“净空”所有可供参考的内容。三十年之后,他对这个过程的想法是他“出生到一个毁坏的次序、毁坏的景观、毁坏的人们、及毁坏的社会之中。而我不想重新建立次序:我已经见识过所谓的次序。”从1969年开始,巴塞利兹说:“我想绘画对象不再具有固有的重要性,所以我选择没有意义的东西……绘画客体不表达任何东西,绘画不是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相反,绘画是自发的”。
 
《无题》创作于巴塞利兹技法娴熟时期,艺术家挑战了艺术上最受尊敬的绘画类型之一,因为上下颠倒,我们一开始时很难看出这些形状:大块的片状、线条、以及白、蓝、黑色相间的“三色”和谐的审美表达──苍劲有力笔触下的颜料向下滴淌,犹如想用地心引力证明这件作品就是以这个方向绘制而成──看起来比较接近威廉.德.库宁或是弗朗兹.克林因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然而巴塞利兹不同于其他新表现主义画家在于他坚持强调作品的形式特征---即绘画作品的个性。从巴塞利兹笔触的明亮的大合唱中,形体是慢慢的逐渐浮现,而当这些形体显现之后,我们却无法确定它到底表示什么。《无题》延续了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创作态度,进而创造出形态与颜色的惊人相互作用。在此同时,它也彻底颠覆我们与作品的关系及接收的讯息。巴塞利兹创作手法与传统最唱反调之一的就是他仍然非常热衷于他的使命,也就是强迫我们开启全新视野。


乔治·巴塞利兹《静物》 160×130cm 佳士得香港2018年春拍Lot0058 成交价HKD1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