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保利春拍重磅推介】吴门风雅(一)

发布时间:2018-06-07 新闻




3039
刘 珏(1410-1472) 为“抑之”作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题识:完庵为抑之进士写。
钤印:刘氏廷美
题跋:谁家林麓近溪湾,高树扶疏出石间。落叶尽随溪雨去,只留秋色满空山。溪边春树绿成群,山崦新来有白云。客子閒行寻古寺,石窗巖影与僧分。东海张汝弼题。钤印:东海、汝弼、丙戌进士
鉴藏印:休宁朱之赤珍藏图书、烟客鉴定、王禹胄孙谋珍赏印、东南之美、洞庭马士选少丹氏藏、永安沈氏藏书画印、林屋秦嘉树审定真迹、陆氏叔同眼福、岳军鉴藏书画印记、卧庵所藏
著录:
1.《穰梨馆过眼录》卷十三,陆心源纂,清光绪十七年(1891)初刊。
2.《壮陶阁书画录》卷八,裴景福纂,民国二十六年(1937)中华书局排印本。
说明:
1.上款人“抑之”为明代书画家马愈。马愈,号华发仙人,人号马清痴,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其父马轼曾以星占服务於军中,又是著名的院体画家。马愈於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中甲申科进士,後来官至刑部主事。马愈能诗,善书,工山水,登逸品。以诗文书画与江南士有广泛交游,著有《马氏日抄》一卷。
2.张弼题跋,朱之赤、陆树声、秦敏树、张群等鉴藏。
3.张弼(1425-1487年)字汝弼,晚号东海翁,松江华亭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兵部员外郎,出守南安。工诗文,尤精草书。著有《鹤城》、《东海》二稿。
4.朱之赤,明末清初藏书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字守吾,号卧庵,别署烟云逸叟,休宁人。入清後,为南京朝天宫道士。学问渊博,通天文术数。喜收藏书画,并精於鉴别。著《朱卧庵藏书画目》。
5.秦敏树(1828-?),《吴门画史》云:原名嘉树,字林屋,一字散之,又字雅梅,晚号冬木老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颜所居曰“小睡足寮”。能诗,兼工山水。五十後专用水墨。镌一印曰“五十戒色”。清未曾为惠树滋作西湖载酒图,为周梦坡作灵峯补梅图等画卷。年至八十馀。
6.陆树声(1882-1933)字叔桐,号遹轩,陆心源三子,陆增镛、陆增祺祖父。邑庠生。富书画收藏,与陆树彰为兄弟。
7.张群(1889-1990),字岳军,四川成都人。早年与蒋介石一道东渡日本,1908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回国後积极参与国民革命,成为讨袁军中的一员。後受蒋介石召唤,辅佐北伐军事,从此毕生跟随其左右,成为蒋介石的终身幕僚。张岳军在民国期间,历任上海市长、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长、四川省主席等职。抗战胜利後,担任行政院长、总统府资政等职。在台期间,再出任总统府秘书长及资政等职。其一生波澜壮阔,尤以代表国民政府联络张学良以及一系列对日外交政策最为人称道。
8.永安沈氏曾藏。永安沈氏,清末福建永安沈氏望族,收藏书画甚富,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所藏古代名迹,常见钤有“永安沈氏藏书画印”。
LIU JUE landscape
Mounted; ink and color on paper
118×45 cm. 46 1/2×17 3/4 in. 约4.8平尺
RMB: 3,000,000-6,000,000


一画两进士 艺苑盖代才
——刘珏为“抑之”作《山水轴》小考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苏州地区的经济已从明初的萧条中逐渐复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其时,人文萃集,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产生出不少负有声誉的诗人、书家和画家。在画苑上,以刘珏的成就最为卓越,明王稚登《吴郡丹青志》将刘珏的绘画列为逸品,他认为刘珏绘画水平应当在沈贞吉、恒吉兄弟之上。徐有贞称赞他: “刘郎书高画亦高,当代不独称诗豪。”祝允明赞他的画“烟岚草树,绵渺幽迥,有董巨余意”。

    刘珏(1410-1472),字廷美,号完庵。吴县人(今江苏省吴县),正统三年(1438)考中举人,景泰三年(1452)授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天顺初迁山西按察司佥宪,故世人亦称他为刘西台。天顺三年(1459)做官三年后弃官回到吴中。在自家屋后小圃叠石为山,引流种树,并在山上筑建亭子,号“小洞庭”,刘珏善行草书,师李北海,山水画远宗董、巨,近师王蒙、吴镇,诗文清丽,“工於唐律,时人称为刘八句”,著有《完庵集》传世。


    此件刘珏为“抑之”作《山水轴》,纸本设色,纵118厘米,横45厘米,该轴经同时代书法名家张弼(1425-1487)题诗,王时敏(1592-1680)、朱之赤(17世纪)、秦敏树(1828-1915)、陆心源(1838-1894)陆树声(1882-1933)父子、永安沈氏家族(清末)、张群(1889-1990)等诸多名噪一时的鉴藏家鉴藏,著录始见於陆心源编纂的《穰梨馆过眼录》卷十三,而后见裴景福纂《壮陶阁书画录》卷八。该画是完庵为明代书画家马愈所作。马愈,字抑之,号华髮仙人、马清痴等,嘉定(今属上海市)人。著名院体画家马轼之子,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中甲申科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能诗,善书,工山水,登逸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传世书法作品《暑气帖》,著有《马氏日抄》。此轴虽未署年款,但根据完庵落款“为抑之进士写”,张弼题跋钤印“丙戌进士”,马愈是天顺八年(1464)进士,张弼是(1466)进士,由此可推,此作的创作时间是1466年(时年完庵56岁)之后,是其辞官归隐的晚年之作。


《穰梨馆过眼录》卷十三


《壮陶阁书画录》卷八

    《海虞别乘》中记载刘珏“颇自矜惜”,可以推知刘珏的作品在当时能为世人所见就不多,因此他的作品迄今见於著录的甚少。根据下文表格统计,刘珏的传世作品已确定的有12幅,10幅绘画作品和2幅书法作品,都为馆藏。见於著录的其他作品有15幅。有关学者对刘珏的传世作品在题材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两类:以室名为题材的作品和园林题材作品,而见於著录的作品比较重要的是纪游题材作品。然而,无论是传世作品还是见於著录的作品大多为描绘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和江南的山水风景。由此我们可知,此轴是除馆藏12幅以外,见於著录的刘珏存世山水作品,其题材以描绘文人的隐居生活为主。

    此轴所绘林麓溪湾,高树扶疏,茅屋草舍,是江南水乡景色。构图布局整体山势居画面右侧,左侧是远山近水,总体构图比较疏朗。树石笔墨出入吴仲圭。屋树勾勒皆灵活而松动,山石多用“小披麻皴”兼取倪瓒“折带皴”,用笔自然纯熟,於平淡之中显得拙朴华滋,含蓄有味。本幅更多的是糅合了元四家之长,特别是吴镇的技法。刘珏在元四家中对吴镇尤为推崇,他曾经从好友夏昶处借得吴镇《夏云欲雨图》临摹几个月,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对刘珏绘画的评价:“写山水林谷,泉深石乱,木秀云生,绵密幽媚,风流蔼然,几於升巨然之堂入仲圭之室矣。”

    本幅画面的左中上部有其好友张弼题七言诗,此诗出自同里元代文学家陈旅(1288-1343)《安雅堂集》。下有钤印二枚:“汝弼”(朱文方印)、“丙戌进士”(白文方印),题跋旁另有完庵题抬头款:“完庵为抑之进士写”,钤:刘廷美氏(朱文方印)一枚。在画面的左下角钤有:陆氏叔同眼福(陆树声)、卧庵所藏(朱之赤)、休宁朱之赤珍藏图书(朱之赤)、东南之美(朱之赤)、洞庭马士选少丹氏藏(待查)、岳军鉴藏书画印记(张群)。画面的右下角钤有:永安沈氏藏书画印(清末福建永安沈氏望族)、林屋秦嘉树审定真迹(秦敏树)、烟客鉴定(王时敏)、王禹胄孙谋珍赏印(待查)。


    考其刘珏的交游,他与沈周祖父沈澄、其父沈恒吉、其伯父沈贞吉、其弟沈召及沈周有着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由於史料匮乏,无法得知完庵与马愈更多的交游情况,但在《明画录》、《清河书画舫》等书的记载里有刘珏在天顺(1457-1464)间曾与杜琼、徐有贞、马愈、沈贞吉、沈恒吉交往过密。其间提到了马愈,且史料记述他们交游的时间也与本作的创作时间稳合。另外,刘珏曾有《石湖图》一卷著录於《平生壮观》,马愈曾为其画题石湖词。在2013年艺术品市场中也曾出现一件马愈、刘珏致启南贤亲的尺牍,由此可见,马愈、刘珏、沈氏家族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交往。


马愈、刘珏致启南贤亲尺牍

    此轴上有张弼草书题七言诗,诗文分6行,共计55字,书法用笔奇崛,线条流畅,牵带笔处挥洒自如,使转生动活泼,气势贯通,变化丰富,为其晚年书风。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晚称东海翁,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兵部主事,晋员外郎。任江西南安知府。诗文清健。尤工草书,取法张旭、怀素。往往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欹如堕石,瘦如枯藤。更喜作擘窠大轴,怪伟跌宕,震撼一世,人称“张旭复生”,四方求书者无虚日,甚至海外诸国,都知张东海之名,前来购求墨宝。传世手迹有《草书千字文》、《草书登辽阳城诗》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又有《七绝》诗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后人搜集其草书,於明末刻板保存,名《铁汉楼法帖》(现藏松江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刘珏》第1430页,第4印,刘珏於成化三年1467年作《山水轴》,此枚印章与本幅刘珏为“抑之”作《山水轴》钤印完全吻合,两幅作品创作时间也相近,可以资比对。


左\ 刘珏为“抑之”作《山水轴》
右\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刘珏》

    此外还应提及的是,此画最早入藏於明末清初王时敏(1592-1680)之手,王时敏出身世宦之家,祖父王锡爵为明朝万曆年间内阁首辅,家本富於收藏,其中很大一部分藏品是从董其昌处直接购得,“得之京师者十之四,得之董文敏者十之六。”例如黄公望的《陡壑密林图轴》、《良常山馆图轴》、《仿董源夏山图卷》等皆曾经王时敏珍藏,之后该画入藏於清初鉴藏家朱之赤(17世纪)之手,朱之赤,字守吾,号卧庵,别署烟云逸叟,安徽休宁人,迁居江苏吴县。入清后,为南京朝天宫道士。学问渊博,喜收藏书画,并精於鉴别。书画收藏名重一时,收藏精品如董其昌纸本《仿倪云林山水》、沈周《松溪小坐》、马愈《暑气帖》、文徵明尺牍等等,今多已入各博物馆。之后由道光、咸丰间吴门画家秦敏树鉴赏。秦敏树,字散之,又字稚枚,别号林屋山人等,苏州洞庭西山秦家堡人。能诗,工山水,曾入湘军幕府。又“以簿尉任浙,曾任天目山巡检”。同时经陆心源、陆树声父子鉴赏,并著录於陆氏《穰梨馆过眼录》,再后入“永安沈氏”家族收藏,永安沈氏,是清末福建永安沈氏望族,收藏书画甚富,目力甚佳,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所藏古代名迹,常见钤有“永安沈氏藏书画印”。此画到了民国期间,由国民党元老领张群鉴藏。张群字岳军,四川省华阳县(今属天府新区)人,早年就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赴日本,就读振武学堂,与蒋介石为同学,其后曾参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1927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兵工署长,上海市长,湖北省主席,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35-1937),之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1938-1939),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职。1947年4月到1948年5月任行政院长,后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西南军政长官,行政院政务委员。

    总的说来,刘钰画存世仅数幅,著名者有《清白轩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夏山欲雨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都为馆藏,民间迄今见於著录、传承清晰的微乎其微,此画与明代书法名家张弼合作,配以富有心灵寄托的诗跋及潇洒流畅的书法,可说是诗、书、画、意四美皆备,且张弼为成化二年进士,马愈为天顺八年进士,一画两进士,世所罕见,识者自当珍视之!





3037
陈 淳(1484-1543) 诗书画三绝册
册页(十六开) 设色纸本
布套:白阳三绝,书画各八叶。 钤印:徐公
题签:白阳三绝。一九五四得於厂肆,秋日重装。平羽。钤印:徐公
题识:
1.画钤:白阳山人
对题:各花开蜀苑,婀娜醉东风。桃李应无数,仙凡自不同。道复。钤印:复父氏、白阳山人
2.画钤:复父氏
对题:洛下花开日,妆成富贵春。独怜凋落易,为尔贮丰神。道复。钤印:白阳山人、陈氏道复
3.画钤:白阳山人
对题:簷葡花开日,园林香雾浓。要从花里去,雨後自扶筇。道复。钤印:复父氏、白阳山人
4.画钤:白阳山人
对题:波面开万柄,新籹互明灭。悠悠江上风,吹动青圆叶。道复。钤印:白阳山人、陈氏道复
5.画钤:白阳山人
对题:江水秋瀰洁,潆回玉有文。芙蓉向风立,花影自缤纷。道复。钤印:复父氏、白阳山人
6.画钤:白阳山人
对题:清霜下篱落,佳色散花枝。载咏南山篇,幽怀不自持。道复。钤印:复父氏、陈氏道复
7.画题:白阳山人
对题:庭中老梅树,雪侯见花开。自笑不如梅,春风何日来。道复。钤印:白阳山人、陈氏道复
8.画钤:白阳山人
对题:穷冬多雪霰,柔脆己先摧。不是丹砂质,岂能最後开。道复。钤印:复父氏、白阳山人
题跋:
1.白阳书画以潇洒英多为擅场,似此八帧不衫不履,而自一种静婉名贵之气不可掩也,亦非他人之所能学也。平羽先生出此共赏久之,因书。一九五六年六月,徐森玉题。 钤印:徐森玉
2.剡藤鹅绢两通神,能立门庭是替身。健笔妙堪三绝誉,好花韵近六朝人。衡山称白阳书画自有门庭,所谓智过於师,始堪传法者也。伯鹰奉为平羽先生赋,丙申仲夏。 钤印:潘伯鹰、有髮翁金石文字
3.白阳书画早年俱出於文衡山,然衡山称其自有门径,虽不免延誉,而其花卉清劲独绝,风格自创,实已度越其师。近世流传率多墨笔,着色者殊为罕见。此册为其较早之作,清丽生动,乃出墨笔之上,弥足珍爱。一九五六年六月,奉为平羽先生题,谢稚柳。 钤印:谢稚印
鉴藏印:胥溪渔隐、狄学畊印、程其复印、程公之恢、其复私印、狄氏曼农、铸梦庵主、种石轩、心乎爱矣子孙保之、双江逸老、老泉
说明:
1.陈鸿寿、程其复、狄学耕、徐平羽等人递藏。
2.本作为七十年代故宫返还之作,有故宫返还档案。
CHEN CHU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lbum; ink and color on paper
21×16 cm.×16 8 1/4×6 1/4 in.×16 约0.3 平尺(每幅)
RMB: 6,000,000-8,000,000


库签


徐平羽题布套


写物之生 状我情性

    是作陈淳作《诗书画三绝册》,绘花卉八种,依次为:海棠、牡丹、栀子、荷花、芙蓉、菊花、梅花、茶花;每花草书对题自作五绝一首,对花写照,诗、书,画俱佳,堪称三绝也。

    众所周知,陈淳由於父祖之因,受教於吴门,诗书画皆瓣香文徵明,而写意花鸟画更多取法於沈周。陈淳在其父离世之后尚玄学,所谓玄学之“逸者必简,而简也必是某种程度的逸,”此时期,陈淳绘画更注重简率而非繁密,求“逸”去质。以绘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陈淳对於花鸟画的贡献在於,其画作中以抒发自我情感,不求形似的笔墨情趣;酣畅淋漓、跌宕起伏的法书以及自然通达,雅致隽永的诗歌相结合的方式,开创了文人画新的境界。王世贞评曰:“画家写生,右徐熙、易元吉而小左黄氏父子,政在天真人巧间耳。宣和主稍能斟酌之。明兴,独吾沈启南入熙室,而唐伯虎於黄氏有出蓝之美,陈复甫(淳)后出,以意为之,高者几无色,下者遂脱胎矣”。明人汪珂玉评吴门花鸟画:“沈周开其端,道复与叔平为拔萃二家……”,可见,陈淳於花鸟一脉,有转承开创之功。


    陈淳将诗歌、书法与绘画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纯的书画结合,即“以书入画”。陈淳的写意花鸟画纵逸灵动,豪放潇洒,是因其良好的、老辣的、富有生命力的书法用线勾勒花卉之形态,文质彬彬,雅韵悠长;此类作品如上海博物馆藏陈淳作於嘉靖甲辰(1544)《墨花图》册,嘉靖辛丑(1541)《折枝花卉》卷;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花卉册》等等,此类作品以目前存世状态来看,形式构成相对简单,可体会陈淳笔墨纵横、挥洒豪端之草书笔意。

    另外一种是形式上的诗歌、书画的结合,既有第一种形式的“以书入画”造型,又以天真烂漫、跌宕雄奇之法书题写自作诗以状物之生。此种形式最为常见,轴、卷、册均有,而以卷册为多,如作於南京博物院藏嘉靖己亥(1539)所作《洛阳春色卷》,首都博物馆藏嘉靖戊戌年(1538)陈淳《牡丹图卷》等等,此类作品书画合璧,先画后书自作诗;故宫博物院藏陈淳嘉靖甲午(1534)《墨花钓艇图卷》,四川省博物馆藏陈淳《折纸花卉图卷》类作品为一花一书诗之作;与本册作品形式相同的,先作花卉而另页对题自作诗的,如上海博物馆藏两册《花卉册》,其中一册相对较早,其题自作诗多与本册一致,当然,陈淳画同种花卉题自作诗重复较为常见。另册有其自题“适兴”,其所用印与本册相同,画法一致,或为同时期作品。


左\ 本册栀子花
右\ 栀子花 花卉册 之一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左\ 本册茶花
右\ 茶花 花卉册 之一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左\ 本册牡丹
右\ 牡丹 洛阳春色花卉卷 南京博物院


左\ 本册菊花
右\ 菊花 花卉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此册《诗书画三绝册》於画可称为陈淳“折枝花卉册”,“折枝”绘画形式滥觞於中唐至晚唐之际,可见於韩偓《已凉》句:“碧阑杆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五代至宋代,已成为花鸟画家最常见的构图形式。相比较而言,此册“折枝”不与前代“写实”相争,其高处在於“写生”。沈周有《观物之生》册,古人所谓写生,大致和祝允明语中“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生和意是不可分的,“生”是万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意”是人们的主观感觉。所以写生和写意是不能分开的。上文所言及上海博物馆藏陈淳作於1544年《墨花图》册,文彭题“写生”,即言所画皆为意笔。从沈周首创“观物之生”到陈淳之“写生”,画风已经有了较大区别。萧平先生认为:“沈周的写生,就取了观物大意的态度,观察和感悟,似乎一半对一半。”“(陈淳)五十岁以后的情况有了大变,他的观物全在於感受,他眼中的花,常常是佳人、才子,他的兴趣已不在於花卉形貌的描绘,而注重於笔墨的操持和情感的抒发了”,陈淳十分注重通过描写这些花卉的色彩和形态,来引发出人的各种姿态和性情。本作第一页之写海棠花,“名花开蜀苑,婀娜醉东风。桃李应无数,仙凡自不同”,把海棠花比喻成婀娜多姿美女,在东风中沉醉於舞。而菊花的“清霜”和飘散则烘托了陶渊明式的悠然快意。至於把自己和梅花的对照,自有一种放达自由之意。这些花卉诗,较少用典,时以口语直入,读来平易自然,一如其书,让人感受到作者真性情的发露。此册为设色绢本,对题诗以行草书写就,其花卉疏斜历乱的造型与书法自由洒脱的笔法之间相互映照,而花卉的淡彩与书法的浓墨则形成了一种对比,使整个画面在灵动洒脱、不拘一格中富有跌宕起伏的韵律感。

    陈淳把日常生活中的景物引入绘画中,扩大了写意花鸟画的题材,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写生与创作经验,特别是其纵情挥洒的大写意画法影响了其后的写意花鸟画的绘画样式,例如徐渭、周之冕、八大、吴昌硕等人的绘画作品,对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请横置手机浏览作品↓↓



3026
周天球(1514-1595) 行书卷
手卷 水墨纸本
1580年作
引首:逸情云上。丁丑秋日,为渐江翁书,周天球。钤印:周氏公瑕、群玉山樵、江左
题识:
1.《溪上草堂记》(文略)。邑人汪道昆著,吴郡周天球书。钤印:周天球印、周氏公瑕、群玉山樵
2.《江渐江先生传》(文略)。邑人汪道昆撰,吴人周天球书。钤印:周氏公瑕、止园居士
3.《江夫人传》(文略)。通家汪道昆著,吴下周天球书,时庚辰五月十又二日。钤印:群玉山樵、周氏公瑕
鉴藏印:大唐子孙、丰硕堂主鉴藏、遗子孙
著录:《续编四库全书》卷1089《壬寅消夏录》,第548-5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诗文著录:《续编四库全书》卷1347《太函集》,第152-156、615-6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说明∶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太函、南溟,安徽歙县人。官至兵部左侍郎。明代著名戏曲家,著有《大雅堂杂剧》四种,是重要的古典文学和戏曲史料。《明史》有传。
周天球,字公瑕,号幻海,又号六止居士、群玉山人、侠香亭长。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书画家。随父迁居苏州吴县,从文徵明游,得承其书法,闻名吴中。尤擅大小篆、古隶、行楷,一时丰碑大碣,皆出其手,亦擅画兰草。
ZHOU TIANQIU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
Hand scroll; ink on paper
引首:29×122 cm. 11 3/8×48 in. 约3.2平尺
书心:29×660 cm. 11 3/8×259 7/8 in. 约17.2平尺
RMB: 2,000,000-3,000,000




吴门巨匠 风范千古


    此卷周天球行书长卷,以行楷书写汪道昆撰文《溪上草堂记》、《江渐江先生传》、《江夫人传》三篇。通篇笔法沉稳而工丽,结字高贵而朴实。落款书“时庚辰(1580)五月十又二日”,应是六十六岁所书,系周天球晚年书风成熟时期的力作。

    汪道昆与周天球同为“白榆社”社友,江渐江为汪道昆《太函集》所记老友,以卷前周天球所题引首可知周天球亦与江渐江相交。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南溟,以读书科举进入仕途,后官至兵部侍郎。与王世贞共称为明代“两司马司马”,“两司马司马”是双关语,一是指官名,另一层含义是指他们都具有文才。汪道昆曾与戚继光一道领导福建人民抗击倭寇,为一代儒将。他同时又是诗人、文学家、戏剧家。从官场退隐之后,於家中居住长达21年。基於其显赫之声名,全国各地的文人名士都前来拜访,影响波及整个徽州乃至全国。从此,新安诗派应运而生。而且,其先后创立了丰干社、白榆社、肇林社,以此普及和研究诗歌。

    万曆八年(1580),白榆社成立,社长为汪道昆,最初参加者有六人为汪道昆、龙膺、郭第、汪道贯、汪道会和潘之恒。陆续加入白榆社的有余翔、丁应泰、陈汝璧、李维桢、朱多炷、沈明臣、章嘉祯、周天球、徐桂、屠隆、俞安期、吕胤昌、吴立登、胡应麟、张一桂等二十多人。汪道昆《太函集》有《招周公暇入白榆社》诗:千里关河五两风,轻舠来自大江东。故人已共青山老,和客无知白雪工。凤览直须从此下,鹰扬更复向谁雄。客星遥度桐庐上,好在天都太乙宫。白榆社一直持续到汪道昆去世,乃后七子后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诗社。


    此作三篇《溪上草堂记》、《江渐江先生传》、《江夫人传》中,“溪上草堂”为江渐江致仕归隐之所。汪道昆《太函集》卷三十即为《江渐江先生传》,此卷亦以书法传江渐江传略。江渐江官至浙江右参政,明歙县人,以商贾起家。

    周天球十五岁便从文徵明游,研习诗文书画,得到文徵明的直接指点,可谓得遇良师。当然,周天球於书学亦非常刻苦,据于真行《谷城山房集》载:文徵明“极许可之,曰:他日得吾笔者,周生也。”据此可知乃师对周的期许与赏识。周天球的书法虽源自文征明,却发扬创新,独具一格,成为继文氏之后,“吴门书派”的执牛耳者。纵览周天球的诸多书法作品,书风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直追晋人之韵。

    此卷正文书法源於文徵明,出入二王篱范,字字不离传统法度。如“为” 、“人” “主” “不”字等字,皆是变化於微,看似相同实是不同。对法度规矩的深入把握,翻笔转笔的灵活运用,内擫外拓的随意切换,非是浸淫此道多年者不能也。或是点画环绕有别,或是浓淡干湿不同,或是俯仰形势错落,神游字间获益良多,又不由不概叹周氏用笔结字法度之严谨。

    此作单字结果沉稳,且字与字相互照应,转承分明。如:“抚”的左右用牵丝的连带,“城”字的错位相接,甚至更有“安出”二字连缀成一整体,目随字行间,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古雅气韵与用笔的生辣交融,方、圆、涩、润矛盾的交叉而浑融一体,构成了一幅稳实凝重而蕴含静气、雅气、逸气的佳构,“士气”直朴观者眉宇。通篇结构严谨,无懈怠之笔,然波澜不兴,用力平均,正如邢侗在《来禽馆集》卷二十一中所评:“天球秃颖取者,堂堂正正,所乏佳趣。”每行均是三两成组,每组重心相同,而组与组之间略有变化,使得整体行气直中见曲,错落自然,有欹有斜,大小参差变化。如:“长者”重心稍斜,“也又”重心微又稍偏左,“十年而”又直过来,“睹其全”、“也退”、“而深”、“惟曰嘻”每一组都是摆动的重心。纵行之内,左右摆动;纵行与纵行之间距离不一,气韵贯通,流畅自然、从横列来看,又能左顾右盼,避犯就和,不偏不激,笔断意连追,自然和谐。

    大字行书题引首:“逸情云上”,气势开张,用笔浑厚自然,坚实中见洒脱之韵,落款“丁丑秋日为”,即为1577年,其六十三岁所书。周天球直接把小字写大,追求气势上的开阔雄厚,用笔合乎法度而又颇有古雅之趣。“逸”字草法起势,连绵中有法度,忽一长斜直撇变曲为直,带起顺势承接,笔断意连走之长捺逸出收笔。逸字有逸气,我个人是极喜欢的。“情”字用笔似舒缓,两部分各自相连,中锋过处墨痕厚重,坚实中又不失潇洒,实在难得。“云”字和“上”字自然缀合,似分似合,颇有动势。此引首或为后人於他处移来,以成“江渐江先生传”合璧之美,得无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