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保利春拍重磅推介】传承与创新丨“徐悲鸿学派”佳作甄选

发布时间:2018-06-08 新闻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美术创作,贯行“宁屈吾体式而曲全造化之妙”的现实主义思想,提倡“中西融合”,是现代中国画的革新派。更重要的是,徐悲鸿锐意筹组一个又一个思想解放、学术进步的教学班子,为此延聘教师,罗致人才,不遗余力;进而培养了五辈人才,庇荫了成百上千的学子,绵延至于今日,以西法素描为基础的技术训练方法基础上,学生进而探求个人表达,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徐悲鸿学派”。


  


1936年摄于中央大学美术系人体写生教室,后中立者为徐悲鸿,前排左三为孙宗慰,左下角艾中信,模特右为吴作人,右为文金扬

孙宗慰是20世纪30年代受教于徐悲鸿的第二期学生,并在1947年之后应徐悲鸿之邀任职于北平艺专。他曾陪同徐悲鸿多次外出写生,并受到张大千的特殊赏识,邀其在1941年作为张大千的唯一助手远赴甘肃、青海等地,对于洞窟和寺庙壁画遗迹做考察抢救和临摹复制,西北风情和法度主导的壁画摹绘使得孙宗慰走出了一条“始于悲鸿、基于大千”的独树一帜的油画民族化风格。

艾中信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黄君璧,并于1942年任徐悲鸿助教,是“徐悲鸿学派”教育理念的重要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并在后期革命历史画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全景式风景”的样式,被美术界称为“艾家祥”,即构图超宽幅,集人物、现场与风景为一体,壮阔宏大,气势逼人。
 
韦启美为抗战初期到40年代末第三期徐悲鸿弟子,少时师从孙多慈,1942年进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并师从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等。进入80年代,韦启美的艺术创作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风貌,开始追求新的表现技巧、新的题材和意境,在形象塑造中做减法,更为关心生活及自然的个人情感体验,他自己将其概括为“简约”和“诗意”。这种形式与意蕴两方面的现代主义追求,使其显示出与同时代艺术家中的大胆革新之处,尤为难得。



1934年徐悲鸿(前坐者)、张大千(高处大胡子者)带学生在黄山写生

解放后,徐悲鸿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王式廓是他尤为器重的从解放区转入教学体系的艺术家。王式廓曾在在国立杭州艺专和上海美专学习,曾经跟随吴大羽学素描、跟随李苦禅学习中国画,30年代远渡东洋,师从藤岛武二,受到印象派野兽派的熏陶,而回到国内后受到民族危难的感召,以写实主义的方法表现社会疾苦。王式廓因其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名声赫赫,而学术上对于其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此阶段,实际上在写实基础上的个人表达追求一直贯穿在其创作中,尤其从其早期的静物、人物创作中可见一斑。

戴泽于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因循拙朴的写实画风,成为了徐先生赏识的学生。1953年徐悲鸿去世,戴泽为最年轻的治丧委员,参与筹备其遗作展、建立纪念馆,并独立修复了徐先生的代表作《奚我后》。戴泽早期的艺术吸取了法国学院派、印象派与中国传统水墨之精髓,别开生面。中年的戴泽以墨、色、光结合的系列国画作品,借鉴了油画中光色形式要素的表现,同时不拘泥于瞬间的光影变化,而更注重画面色调组成的表现力量,是中西合璧的新探索、新进展。而进入80年代,戴泽更加倾心于后印象派的风格,同时以身边之物入画,沉浸于表现自己对对象的感觉和认识,“道法自然”,用本能的艺术直觉达到了创作的自由,达到了全新的艺术高度。



1953年合影,第一排左一为江丰、左二为王式廓、右二为徐悲鸿、右一为戴泽;后排右一为李宗津、右二为倪贻德、右三为冯法祀


孙宗慰 (1912-1979)  北平西郊风景
1930 年代
布面油画
50 × 65 cm
出版
《北平·北京孙宗慰绘画作品集》 P20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年版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RMB 380,000 - 680,000



出版物封面


孙宗慰师从徐悲鸿、吴作人、吕斯百;亦作中国画,取法唐宋。孙宗慰的一生是徐悲鸿艺术理念与实践的追随者,30年代追随刚从法国回来的徐悲鸿,并在30年代中期即随徐悲鸿、张大千赴黄山旅行写生,游览名山大川的经历丰富了年轻的孙宗慰的视野。在黄山写生期间,孙宗慰的画工得到了张大千的高度认可,之后邀请孙宗慰作为唯一助手,于1941年历经艰苦前往敦。张大千、孙宗慰是当时第一批涉足西北少数民族绘画题材的艺术家,中国西部题材创作的开拓者,更是人民生活、社会生态朴素的描绘者。徐悲鸿对其评价甚高,赞其为“有远大企图”、“开拓胸襟眼界”的先驱者之一。并于第一次战争期间在全国各地描写战地生活,足迹遍及青藏高山大川,与名胜古迹,创作了一系列精彩的写生佳作。



孙宗慰 (1912-1979)  黄山迎客松
1936 年作
纸本炭铅笔素描
39.3 × 50.5 cm
出版
《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作品集》 P22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年版
《北平·北京孙宗慰绘画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年版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RMB 100,000 - 200,000



出版物封面


孙宗慰的素描功底深厚,在画面构图、笔触、线条及明暗处理上很注重描绘对象所散发的表现力。《黄山迎客松》的画面结构呈现出视觉上的黄金法则,将具体形态的石头放置在画面右侧,并将左边的天空和峰峦之间的视野打开,引发观众的遐想回味。笔触上尽显其醇厚的质感,生出一脉文雅之气,一如孙宗慰沉静而博学的内敛性格,正如韦启美所说:“孙宗慰同志的画中我最喜欢他的静物画,其宁静略似维米尔、其醇厚如夏尔丹、其质朴如古尔丹,从一些静物画和风景画当中,可以感觉到画家对自然的真诚执着和他的宁静淡泊的心境。”画如其人,孙宗慰的静物画也是其治人、治学态度的真实写照。

 


 1936年春徐悲鸿带学生在黄山写生。左起为徐悲鸿、梁世德、文金扬,第六人孙宗慰、第九人张安治


 孙宗慰《手拿榔头的自画像》 1937 年作


韦启美  (1923-2009)  松岗
1980 年代
布面油画
76 × 100 cm
出版
《油画选刊(7)》 P13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年版
RMB 150,000 -250,000



出版物封面

韦启美是在中国第三代油画家里面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且在将来的美术史研究中将更加发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价值。韦启美少时师从孙多慈,1942年进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并师从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等。并在1947年之后应徐悲鸿之邀任职于北平艺专。早年他的创作并没有走出宏大的历史革命题材,我们可从其《模范饲养员》等作品中可窥一斑。然后进入80年代,韦启美的艺术创作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风貌,令人耳目一新,使得他的创作在同时代艺术家中显现出独特的一面。正是艺坛开始的艺术自由之风,使得韦启美有机会展现他的艺术理念,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绪和情感,描绘身边的景色和人物,而且能够“融西入中”,开始逐渐淡化写实的、具象的、功能性的艺术创作,用西方油画的材质和语言,同时在写意、精神性、东方性的表达上越走越远,这种创作中所表达出的“简约”和“诗意”,创作上的心灵自由,便是他心中所选择的中国现代主义美术之路。



《松岗》 局部

艺术家曾对自己晚年带有魔幻性的现实主义创作评述:荒诞有现实基础,想象不陷入空虚,虚构如同真实,不尽之意在一目了然中。此件作品《松岗》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我们可以在画面中明显的看到其创作演变的过程,这件风景的创作并非对于现实形态的再现,而是在线条上开始有了中国“书法”的线性处理,远处大面积的天空处理、零星分布的白云,更如中国宋代审美中的解构层次处理,天空的走向既是拉伸了远景,也是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留白”的处理,左下角绿地的走向和色块,与远处山峦的处理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形式上以及画面结构上的平衡,这正是韦启美解放心性、走向艺术自由的一件难得的精品之作。


戴泽 (B.1922)  草原上的收获
1984 年作
布面油画
85 × 66cm
签名:戴泽 八四年
出版
《油画选刊(7)》 扉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年版
《中国油画史》 P261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年版
RMB 150,000 - 250,000



出版物封面

戴泽是徐悲鸿的重要弟子,也是徐悲鸿艺术精神和美术教育理念的身体力行者。他的艺术创作生涯长达74年,创作了数千件油画、水彩、素描、彩墨作品,题材涉及风景、人物、花卉、静物和历史画,其创作的长度和广度在绘画史上是罕见的。戴泽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亲历者,他为人低调,在业界有口皆碑,教授一届又一届的央美学子,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上,戴泽参与建构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活化石”的称呼便形象又恰当地点明了他在百年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

1983年 戴泽同吴长江、文国璋、方增先赴青海玉树讲学和写生

1983年对于戴泽的创作具有转折性的意义,青海之行为戴泽的现代主义之路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戴泽早期吸取了法国学院派、印象派的风格,此时更加倾心于后印象派的风格,并融西入中,提炼出中国水墨之精髓,在艺术创作上老当益壮,画布之中更加游刃有余,反而进入了全新的艺术高峰。东方艺术讲究“效法自然”和“写意精神”,而戴泽后期的作品超脱于材质之上,无论画布还是纸上作品,都可见其光影、结构,用色以及用线、写意、用笔的高度结合和抽离,使得作品绽放出惊人表现力,即便是花卉静物也散发出沁人心脾直达心底的迷人魅力。这些画面中的个人表达,这些身边的寻常事物、窗外的常见之景入画之情,没有寓言,也没有附加于其上的幽默,戏剧性,激情,感伤,用这样一种疏离,淡漠的态度来描绘日常生活,一如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维米尔和莫兰迪。戴泽在画布上平静的娓娓道来,作品娴静中可见其作为艺术家始终如一的纯粹的精神世界。而此件创作于1984年的《草原上的收获》正是戴泽转折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对于研究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戴泽作为教育家的身份广为人知,而正是因为其勤恳低调的人生哲学,使得他在现代主义探索之路上的大有作为依然鲜为人知,作为一位被美术史严重低估的艺术家,此件作品的重要性可窥一斑。

 

徐悲鸿为戴泽签发的北平国立艺专工作证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巨匠——王式廓

学术上对于王式廓的研究还停留在其《血衣》、《参军》、《井冈山会师》等均以不同视角表现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不同的重要历史事件的作品,却忽视了他在三十年代远渡东洋,师从藤岛武二的学习经历与艺术传承。在留日之前,王式廓曾在在国立杭州艺专和上海美专学习,曾经跟随吴大羽学素描,也曾经跟随李苦禅学习中国画。在日期间,受到藤岛武二所推崇的印象派和野兽派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现代主义探索性的作品,而回到国内看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以写实主义的方法表现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现实,同时亦有其追求现代主义的一脉相称的思路,注重时代语境中创作的个人表达。


王式廓画得很好,有创新,他既懂得中国古的,以故为新;也懂得西洋的。他有本事,有大家气派。王式廓严肃工作,他有贡献,很有成就。他逝世的太早了。


 ——刘海粟




1936年王式廓在日本

1932 年 北平美术学院写生团合影(后排右起第六人为王式廓)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王式廓的艺术盛期。在这个阶段中,他的作品延续了在延安八年的写实风格。但与前期的作品较多革命题材不同,他在五十年代以后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普通人和平凡的生活事件上,而这无疑与时代变迁和心境的变化有关。《杜垿像》、《牧羊人》、《少女像》和《静物》均作于五十年代。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王式廓的作品有着朴实无华的表像和深厚的内涵,令人动容亦引人深思。

1958年王式廓在德国



王式廓先生的素描艺术独树一帜,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素描、速写中他讲人物的性格、时代特点、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时代气息。王式廓先生的作品是无价之宝,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他的艺术高度至今还没有被完全认识到,有再深化认识的过程。王式廓先生的艺术不仅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


 ——靳尚谊




王式廓   (1911-1981)  静物
1958 年作
布面油画
40.5 × 54 cm
签名:王式廓 一九五八 · 一
出版
《王式廓画集》 图版154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巨匠──王式廓》P306-307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年版
《王式廓1911-1973》 P184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年版
展览
2011年 从延安到北京──王式廓百年纪念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北京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RMB 280,000 - 480,000

1958年的《静物》是一幅少见的静物佳作,画面描绘了简单的水果、瓷盘和酒瓶,造型写实,色彩丰富。画家运用印象派式的色彩造成绚丽的视觉效果,用或细腻或粗扩的笔触描绘出物像不同的质感。王式廓在静物画中的用色技巧与人物画有很大不同,显示了他在技法运用上的灵活性。王式廓的静物作品十分稀少,市场上可流传的仅为两件,此件为极其难得的美术馆级别的精品佳作。



王式廓   (1911-1981)  少女像
1955-1957 年作
布面油画
94 × 60 cm
签名:式廓作于1955-1957 吴咸于1996.8(背面)
出版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巨匠──王式廓》P295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年版
《王式廓1911-1973》 P134-135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年版
展览
2011年 从延安到北京──王式廓百年纪念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北京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RMB 200,000 - 400,000

五十年代的油画《少女像》是一幅写生作品,画中以侧面的全身像呈现出一个少女的形象。少女坐在椅上,双脚交叉,一手扶椅背,目视前方,似有所思。画家用墙面的冷色调衬托出少女的暖色调,色彩鲜艳而和谐,细小平滑的笔触表现出柔软的衣裙质感,透过丝绸般轻薄的衣裙,可以看出少女的饱满的体态特征,整体构图均衡,造型准确,有一种质朴明朗的风格。《少女像》为现存尺幅最大的王式廓人物创作。

素描这一绘画形式大约在二十年代左右引进中国,王式廓在日本求学期间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他强调“画人要画活人,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而不仅是形似而已。艾中信曾在谈到王式廓的素描时称:“他不满足于把哪个模样画像,他竭力摆脱描摹,他要描绘出在心底里感觉到的形象,而不是一般视觉所感觉的形象。”这一点从1953年的《杜垿像》和1958年的《牧羊人》均可见一斑,不管是年老的农民,还是农场的牧羊人,都形神兼备,性格特征鲜明,不仅有独立的美感,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杜垿是一幅民国时期的装扮,长衫松松垮垮,面部苍老瘦削,眉头紧锁,嘴巴紧闭,细长的眼睛里隐含着重重心事,五官刻画细致,神情生动微妙。人物的面部运用了解剖学式精确的画法,衣衫则以寥寥几笔写出,笔线粗细婉转,符合身体结构,颇有中国画中的笔墨趣味。

 


王式廓   (1911-1981)  杜垿像
1953 年作
纸本素描
36.5 × 26 cm
签名:杜垿一九五三王式廓于爱国村
出版
《王式廓素描集》图版14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年版
《王式廓素描选》P5-6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年版
《王式廓画集》 P131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年版
《王式廓艺术研究》 P401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年版
《王式廓素描集》 P25 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8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巨匠──王式廓》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年版
《艺术》2011年第6期
展览
1978-79年王式廓遗作展中国美术馆、杭州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上海
美术馆、青岛市工人文化宫 / 北京、杭州、南京、上海、青岛
1993年素描巨匠王式廓作品展东京银座日本美术家联盟画廊 / 日本
1994年王式廓作品展深圳市美术馆 / 深圳
1995年王式廓素描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 北京
2011年从延安到北京──王式廓百年纪念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北京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RMB 180,000 -300,000



王式廓   (1911-1981)  牧羊人
1958 年作
纸本素描
41.5 × 30 cm
签名:农场的牧羊人 1958.10.13 式廓
出版
《王式廓素描集》 P42 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8年版
展览
1978-79年王式廓遗作展中国美术馆、杭州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上海
美术馆、青岛市工人文化宫 / 北京、杭州、南京、上海、青岛
1993年素描巨匠王式廓作品展东京银座日本美术家联盟画廊 / 日本
1994年王式廓作品展深圳市美术馆 / 深圳
1995年王式廓素描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 北京
2011年从延安到北京──王式廓百年纪念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北京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RMB 100,000 -200,000

《牧羊人》创作于艺术家访德期间,是一幅半身像,人物的面部几乎在帽子的阴影下,重点在于刻画姿势和装束。人物的身躯稍向前倾,似乎正在专心看着羊群。两幅素描随选取角度不同,但各有趣味,王式廓显然精心研究了每个人物的性格、职业,以及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

 


1.《王式廓素描集》 2.《王式廓画集》 3.《王式廓艺术研究》

4.《王式廓素描选》 5.《王式廓 1911-1973》


6.《王式廓素描集》 7.《从延安到北京——王式廓百年纪念展》 8.《素描艺术的巨匠王式廓》


9.《王式廓素描集》 10.《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巨匠——王式廓》


艾中信 ( 1915-2003) 
林荫道、海港日出、朝霞、寂静的夜
纸本油画
27.2 × 24 cm、19.8 × 27.3 cm、33.8 × 21.2 cm、18.5 × 21.4 cm
签名:中信
说明
原藏家得自艺术家本人
RMB 70,000 - 120,000



 朱乃正  ( 1935-2013 )  版画家
1961 年作
布面油画
27 × 36.5cm
签名:1961 朱乃正
来源
藏家得自艺术家本人
RMB 80,000 - 160,000



葛鹏仁   ( B.1941) 新娘
1982 年作
布面油画
120 × 86cm
签名:葛鹏仁
出版
《画廊》P8 1983年1期
《1979-1989当代中国油画》P23 山东美术出版社 香港地平线出版社 1990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P505 北京出版社 北京摄影出版社 2001年版
《春华秋实:中央美术学院1978级研究生成果汇展集(油画系分卷)》 P5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版
《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作品集》P76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5年11月版
《葛鹏仁油画选》封面及内页
展览
1985年 北京市美展 中国美术馆 / 北京
2005年 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 中国美术馆 / 北京
RMB 150,000 - 250,000

 

出版物封面


孙为民 (B.1946)  南亚风情
1998 年作
布面油画
180 × 200 cm
签名:孙为民 九八
出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 P27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年版
《大家》杂志 P96 2007年版
RMB 650,000 - 850,000


出版物封面



在创作中,有一个东西让我常为之振奋,那就是光。处于不同的光线中,特别是在阳光下,人、景、物格外有一种生机,那是只有用色彩才能表述的生命力。


 ——孙为民



孙为民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84年油画《腊月》参加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铜奖;1997年油画《夏日正午》参加1997年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此件作品是孙为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画面以南亚风情的美丽,停留在画家每一个流动的绘画符号上,线条明快、俊朗色泽、高雅大方,树下的人物用印象派的画法画出,传递浓浓的异国风情。让人抬头环顾,风情万种,做高超的艺术造诣跃然纸上。



孙为民 (B.1946)  围场
1993 年作
布面油画
73 × 91 cm
签名:孙为民 1993
RMB 120,000 - 220,000


文国璋 (B.1942)  樊梨花
1989 年作
布面油画
125 × 100 cm
签名:文国璋 Wen guozhang
RMB 50,000 - 80,000


林岗 (B.1925)  火焰山
1983 年作
布面油画
45 × 36 cm
签名:岗
RMB 50,000 - 80,000


高潮 (B.1927)   妫水河畔
布面油画
65 × 100 cm
签名:高潮 妫水河畔(背面)
RMB 50,000 - 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