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济持续放缓的态势席卷或影响了社会的各个行业。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艺术品拍卖概念第一股的保利文化集团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对于未来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在秋拍即将举槌之际,又有哪些预期?保利文化集团董事总经理蒋迎春表示,“今年秋拍有向好的趋势,不少大货、生货出现在本轮拍卖中。但市场信心的建构,才是决定艺术品市场整体转好的关键所在”。
从2000年初创,到三大主业并举,登陆港交所,再到目前的产业升级,保利文化集团已经走过十八年。回首往昔,保利文化集团的崛起之路并不顺畅。
从宏观背景来看,“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范畴和模式,是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1992年,“文化产业”概念首次获得政府认可。近十年之后,愈发明确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构想。
“朝阳产业”,这是业界对文化产业的一致共识,现实问题是,究竟如何去做,这在当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保利在布局文化产业的初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大型剧场演出、电影、广告、音像、艺人经纪等,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这条探索之路充满了坎坷和艰辛。”蒋迎春对初创阶段做了这样的评价。
直到2005年左右,确定了“业态整合,主业集中”这一理念,保利文化集团逐渐形成了演出与剧院管理、艺术品经营与拍卖、影院投资管理三项主业并举的产业格局。蒋迎春表示,进入“十三五”以后,保利文化在传统主业之外,正在积极开拓文化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比如艺术教育、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资产运营管理等新业务,寻求产业升级。
从保利文化集团披露的《2018年中期报告》可以看到,保利文化上半年实现收入16.74亿元,同比去年涨幅明显。在剧院院线拓展方面,目前经营管理的剧院达到63家,上半年已经实现演出4817场。目前保利影业运营直营影城达到66家,实现票房收入4.16亿元。艺术品拍卖业务实现总成交额46亿元,继续领跑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
保利文化近期再度荣获“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社会责任与担当无疑是企业经营之外的又一命题,“目前保利文化是全世界最大的剧院院线和演出交流平台。在艺术品经营和拍卖板块,我们的定位是搭建一条以中国艺术品为主的展览、展示、交易、收藏、保管、研究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其实,做文化企业都是需要情怀和热情的,最近我们一直在做博物馆美术馆连锁,扶持一些地方的美术馆建设等”。蒋迎春补充道。
人物专访
保利文化集团董事总经理蒋迎春
Q
作为艺术品拍卖概念第一股,如何看待资本与市场的融合?
蒋迎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需要资金,但资金不是最主要的。在我看来,上市会让企业经营更加规范、更加透明。另外,能够寻求更多的关注和合作,与客户之间形成更加稳固的合作关系。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要想走得远,就要走规范经营的路子。我们也愿意接受资本市场的检验,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来做好文化产业。
Q
艺术品拍卖业务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是哪些因素促成?
蒋迎春: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我们有幸赶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其次,我们的团队很优秀,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同时,也离不开集团的品牌效应和支持。最重要的,就是顺势而为,市场不发展,谁也没有机会。作为一个小众行业,拍卖业有一个“强者恒强”的规律,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巨头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也印证了这个规律。
Q
如何看待机构收藏对市场的影响?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藏家是不是一个冲击?
蒋迎春:我认为应该换一个思路来考虑。对于大机构而言,收藏的基本都是馆藏级别的艺术精品,而且是系列收藏。他们考虑的问题是哪些作品可以永久流传、载入美术史,收藏的最终诉求大都是建美术馆,回馈社会。这对于一些普通藏家的影响是有的,但应该认识到收藏是一个大类,肯定是会两极分化的,应该量财力而行,这也是市场的魅力所在。
Q
今年秋拍征集到潘天寿《春塘水暖》等多件重器,您对于今年秋拍的市场表现有哪些预期?
蒋迎春:今年秋拍有向好的趋势,不少大货、生货出现在本轮拍卖中。从大环境来看,银行多次降准,资金的流动性得到进一步释放,拍卖市场的资金问题有望得到缓解。但应该注意到,拍卖市场里的钱永远是不够的,但最重要的是市场信心的提振,这才是决定艺术品市场整体转好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