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艺术史中,学院派始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并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法国官方艺术,因过分强调传统、重视规范而被视为一种固定、僵化的艺术风格。但在中国现当代艺术教育的语境中,“学院派”并非特指某种风格,而是一种兼容并包又自由独立的精神传承。在当代中国,有这样一批学院出身的艺术家,他们接受过严格规范的艺术训练,创作却不止满足于学院现状,更注重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他们不仅是中国油画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更在坚持追寻持久的人文价值和生命的诗意栖息。本次秋拍,现当代艺术夜场为藏家们带来了段正渠、闫平、朝戈、石冲四位身在学院体系的艺术家的油画精品。
段正渠
《奔跑的孩子》
1996 年作
布面油画
125 × 110 cm
签名:DUAN.96
与同时代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相比,段正渠作品的辨识度极高、带着独一无二的“人文精神”。他的艺术灵感来源于雄浑的关中平原大地,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给了段正渠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激情,让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油画具象表现主义潮流的标杆之一。他的画中总是蕴含着一种质朴和专一的热情,他专注于探索人与土地的关系,描绘着人的天然又强烈的生命力。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用厚重、自由的笔触描绘出在旷野上奔跑的孩子,他的身体与褐色的背景高度融合,散发出一种原生态的神秘之感。
闫平
《母与子》
布面油画
140 × 160 cm
展览
2013-2014年 ChiFra中法艺术交流巡回展 香榭丽捨大街、中国美术馆、重
庆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 / 巴黎、北京、重庆、深圳
“母与子”是闫平创作的固定主题,选取这个主题是出于她切身的情感体验,而明朗大度的色彩和鲜明强劲的笔触让观者体会到一种温馨且欢快的情绪。艺术理论家尚辉曾评价闫平是“以大气豪情抒写女性生命意蕴的写意油画大家”,他说道:“她不斤斤于形似,并不意味著她不遵循造型的结构法则,恰恰相反,她画面那些耐看的形象是在强化造型结构之后的有意味的夸张,是心性表达的线条再造;同样,她也不局限于条件光色的重现,但这不意味著她的画面缺乏色彩的调性,恰恰相反,她画面那些俊俏的色彩总是在冷暖色相的变奏或比对之间形成一种新的调性关系,而她的创造也总是体现在她对于现实色彩的奇异与浪漫的超越上,从而形成梦幻般的色相与色调的惊艳之旅。”
朝戈
《阴山》
2005 年作
布面油画
60 × 130 cm
签名:朝戈 2005
朝戈独特的创作风格不仅体现于画面,更在于画面背后所传达的价值体系。他坚持对于自我价值的挖掘,认为绘画应承载时代人性的中心问题:精神与信仰,瞬间与永恒。与他的人物画一样,他的风景画也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精神性,具有强烈、鲜明的艺术感染力。朝戈的风景画实践自80年代以来的主要倾向是挖掘蒙古原野那特有的诗意,以及它壮阔的地形地貌。他认为一个民族的艺术中,风景画应该起的作用是:他要引起本民族文化中对于它所处的自然地貌的那种自豪感、那种诗意的依恋以及它生存的联系。这幅2005年创作的《阴山》是朝戈风景画的代表作之一,画面色调平实温暖,而横幅的构图类似于宽屏电影,展现出史诗般壮阔辽远的地平线,而观者仿佛能从画中读出悠远深长的蒙古长调。
石冲
《物语——水、空气和身体》
2006 年作
布面油画
50 × 36 cm
签名:石冲 2006年
西方艺术史中对于女人体的讨论总是绕不过男性凝视这一主题,而英国女权主义评论家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把其理论化并建立了一个权力体系,即“被动的(女性)客体与主动的(男性)观者”。在石冲2000年后开始创作的物语系列画作中,画家巧妙的将这一权利关系悬置。 观者仿佛通过一个沾有湿气水雾的斑驳玻璃来凝视女子的身体,让人无法直接正视,更无从观察。画家笔下的人体模糊而虚幻,逼真的水蒸气使得画布本身变成了一个屏障这样一个特殊的处理手法强调了观者与客体间的距离感,使得凝视这一行为变得紧张与不安。正如石冲在采访中所说:“有时我很惊诧身体,水、空气和物质的肆意干扰,我猎奇水中瞬间且无序的变化,有点象在实验室里交替几种物质时所产生的一种并不确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