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石鲁而言,《移山》是他在五十年代初精心创作的钜制,是其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画探索尝试的代表作;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记忆而言,《移山》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建设事业火热的开展,充满理想与激情的人民,正在创造属于他们的崭新国家和美好生活。
石鲁 《移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17×87cm 1954年作
题识:移山。乌鞘岭上之青年推土机手。一九五四年石鲁作。
钤印:石鲁
展览:
1.陕西省美展,1954年。
2.石鲁书画展览,中国美术馆,1979年。
3.西北美展,1995年。
4.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2006年。
已知著录:
1. 《新观察》,1955年第三期封二。
2.《中国青年》封面,1955年第24期。
3.《西北二届美展作品选集》,第11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55年。
4.《小学生图画》,插图2,辽宁画报社,1957年8月。
5.《现代中国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
6.《石鲁书画展览目录》,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1979年。
7.《二十世纪山水画集》22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出版。
8.《文汇报》(2006年6月4日第四版)“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作品选刊。
9.《长安画派源流展作品选》,第18-19页,2012年。
五十年代出版物封面
1953年,石鲁在青海写生。
“他永远不是生活的冷静旁观者。他容易在一切美好的事物面前激动,并且在旁人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美。在激动之余,他总是继之以思考。他要把自己的激动和思考的结果讲给别人听。”
摘自水天中《思想者的艺术:石鲁绘画艺术的特色》
群众日报1954年1月28日第四版群众画刊,冬季施工中的乌鞘岭。
石鲁《移山》表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兰新铁路乌鞘岭隧道建设的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石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瞬间场景,描绘的是乌鞘岭建设工地上,三位青年正同步驾着推土机将土方推聚到一起的场面。《移山》画面题识为:移山。乌鞘岭上之青年推土机手。一九五四年石鲁作。画作题目非常有深意,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造自然需要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石鲁巧妙地将此寓意道理移入到画面上,借以赞美乌鞘岭隧道建设者。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马兰花开》,拍摄的乌鞘岭工地上推土机手画面
乌鞘岭隧道是1952年底开工的兰州至新疆乌鲁木齐铁路中的一段,这一段是建设难度最大的。乌鞘岭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2.2℃,志书对乌鞘岭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是古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重要关隘。1954年2月,乌鞘岭劳动大军突破三万,《人民日报》称“这是全国建筑铁路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施工线路长达六十多公里”。1954年4月,乌鞘岭地区七座隧道全部打通,到7月,兰新线铺轨通过乌鞘岭。
乌鞘岭
乌鞘岭地理位置(图片来源于网络)
乌鞘岭火车站
靠近画面右侧的推土机上坐着两位驾驶者。一位是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他穿着深棕色的外套,蓝色裤子,左腿蹬在座椅上,整个身体向右倾斜,似乎在向年轻人说着操作注意事项;另一位则是刚接触不久的新手,他穿着红色外套,一手紧握着操纵杆,另一手抓着方向盘,整个身体向左倾斜,似乎边操作边听着老师傅的现场指导。推土机发动机箱的烟囱不断冒着浓烟,提示着整个推土建设场面的如火如荼。
构图上,石鲁以斜角线将处理划分画面,占据画面下面的多半部分为山坡工地,上半部分为描绘雪山,这是乌鞘岭的马牙雪山。推土机行进路线从描绘的履带碾压印迹来表示,由远至近设置为弧线性,并且近处的三台推土机和远处机械的大小描绘上作强烈对比,借视觉透视运用来进一步强化空间纵深。整个画面的视觉真实感更通过细节描绘、光影效果来建立的。尤其是近处堆集的土石,背阴处以纯度更高的颜色来强化,辅以灵动的用笔,视觉效果更加强烈。
围绕乌鞘岭隧道建设主题,同一年夏季,石鲁绘制了另一幅巨作《古长城外》(89x129cm,中国美术馆藏),此外,石鲁还创作版画《夜·兰新路上》(分套色和黑白两种形式)。
石鲁 古长城外 89x129cm 1954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艾中信 通往乌鲁木齐 100×400cm 1954年 布面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石鲁,夜·兰新路上 镜心 木刻版画 1954年
毫无疑问,对于石鲁而言,《移山》是他在五十年代初精心创作的巨制,是其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画探索尝试的代表作;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记忆而言,《移山》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建设事业火热的开展,充满理想与激情的人民,正在创造属于他们的崭新国家和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