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 首页 >
  • 重要通知 >
  • 北京保利拍卖丨逸汝山房甄藏之“一瓢饮”——明末清初陶瓷文房具九品

北京保利拍卖丨逸汝山房甄藏之“一瓢饮”——明末清初陶瓷文房具九品

发布时间:2023-11-06 新闻

“簪汝缨汝,汝曰逸汝。指汝视汝,其安厥正”

逸汝山房主人藏四出头官帽椅铭文




逸汝山房主人的收藏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历三十载,体宏而质精。其黄花梨紫檀家具、明清陶瓷、掐丝珐琅、宫廷织绣、文房雅玩诸多门类均有重器入藏,兼及谐趣隽品。承主人雅旨,特选明清鼎革之际陶瓷清供九件公诸同好。虽非鼎食之大器,却也是秘藏京华二十余载且纳入重要著录的超逸脱俗之品。遥想山房所藏的三千大千世界,暂得“取一瓢饮”之乐。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明崇祯 青花浮雕荷塘鹭鸶撇口题诗笔筒

“水竹居”款

H:21.5 cm

备注:“逸汝山房”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明清笔筒》,马未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月,页24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明清笔筒》,马未都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月,页24

“书写隶书: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水竹居。字体半隶半楷,为明末清初瓷器上流行字体。诗文为唐诗人王维做七律《积雨辋川庄作》之颔联,极优美,上句为看,在低处,下句为听,在高处,视觉听觉均获满足。诗人之妙,后被文人所用之,制成笔筒,当为佳品。”

—— 马未都 《明清笔筒》,页24



本品侈口,束腰,尺寸硕大。器身通景绘以荷莲鹭鸶纹,一只翠鸟立于枯杆,与其下的鹭鸶和鸣,寓“一路连科”“一路清廉”之意。殊别之处,即鹭鸶、盛莲、日照、山石以浮雕留白形式体现,略添钴料寥寥,颇具夏日意境。侧旁翠鸟与枯干相对,旋转画面,似有夏秋骤然交转之感。



明 吕纪《烟波鹭鸶图》绢本水墨
弗利尔美术馆藏







明崇祯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大笔筒

H:20.7 cm

备注:“逸汝山房”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明清笔筒》,马未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月,页18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明清笔筒》,马未都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月,页18

“笔筒将此故事环绘于画面,韩信月下疾奔,扬鞭策马;萧何拨马急追。整个画面处理得紧张有序,流云将两人距离拉开,侍从奔前跑后,充分表现了月下急追的紧张情节。这只笔筒尺寸之巨,器壁之薄,画意之工,色彩之艳,为同类作品之冠。”

—— 马未都 《明清笔筒》,页18


本品筒圆口,筒腹,平底,尺寸硕大。内外施透明釉,釉面清亮紧润,极具时代特点。通体以青花为饰,口底均暗刻纹饰,腹部以青花通景绘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图,画面平铺直叙,引人入胜。外壁绘通景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图,萧何马上张望,自山脚转出,后侍簇拥,前兵急追,韩信扬鞭催马,奋蹄腾空,紧张气氛跃然眼前,人物神情生动传神,周围层峦叠嶂,芭蕉葱茏,流云飞卷,草地呈鱼鳞状,布局考究,笔触自然流畅,画工精准爽落,青花发色明亮绚丽。“萧何月下追韩信”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为著名求才典故。韩信投奔刘邦而不受重用,灰心离去,萧何连夜追回,大力举荐,终成大事,后世多比喻对人才的重视与挽留,以之入器厅堂陈设,吐哺握发,鸾翔凤集。





元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南京市博物馆藏







清康熙 青花《滕王阁序》笔筒

“携清”“东山述古”“文章山斗”款

D:18 cm

备注:“逸汝山房”重要私人收藏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本品圆口直壁,玉璧底。口沿一圈涩圈露胎,胎质细白坚致。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书写《滕王阁序》全文,字体工整,笔法精细。尾落“携清”及“东山述古”印章款。底落“文章山斗”款。




外壁所书为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滕王阁序》。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明 仇英 临宋人画册之滕王阁

苏州博物馆藏


南昌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它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天下扬名,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题写整篇散文,诗文的青花瓷质笔筒在康熙一朝十分流行,通常所书均为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如《圣主得贤臣颂》《赤壁赋》《滕王阁序》等。所以以名文书于笔筒,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相得益彰,是康熙时期极具特色的文房佳器。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图笔筒

“樵隐”“远古”款

D:19 cm

备注:“逸汝山房”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明清笔筒》,马未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月,页33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明清笔筒》,马未都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月,页33



本品圆口直壁,玉璧底。通景画面开光,一面扇形,开光内绘钟馗捉鬼图,钟馗手执宝剑,双目圆睁,小鬼双膝下跪,作揖告饶。上落“远古”款。钟馗原为唐明皇梦见之鬼,原为终南山一进士,因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石而亡。后得唐高祖赐袍厚葬,遂发誓为王除天下虚耗妖孽。虽为传说,但被后人用于典故,寓意惩处恶人,深得世人所爱。




另一面以矩形开光,内绘刘、阮入天台遇仙娶妻故事图。传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两个仙女,留他们住了半年。后来他们要求回家,到家乡时发现已经过了七世。上落青花“樵隐”款。

此式康熙笔筒常见的装饰题材多有竹林七贤、文人雅士、携琴访友等人物画面,亦有书《赤壁赋》《滕王阁》《出师表》等词赋,而本品无论人物的描绘,抑或景物的皴染,无一不体现着康熙青花瓷的独特韵味,堪称康熙一朝的代表性作品。








明崇祯 青花云龙纹卷缸

H:28 cm

备注:“逸汝山房”重要私人收藏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本品敞口,弧壁,口沿露胎。器身以青花通景绘云龙戏水,其双角上翘似鹿,面长似马,鬃毛披散于龙首两侧,身躯占据画面主体空间,尤显形象威猛。龙身或游或隐于海水江崖之间,龙纹身形虬曲,须发飘扬,怒目利爪,粗犷中透露着威严之感。




明末清初时,龙纹常半遮半掩,隐于云气骇浪之中,一身三现,乃至五现。本品之龙纹形象与南宋画家陈容所绘《九龙图》极为相近,二龙追逐于白浪苍茫之间,尽显挪腾变化之态。其用笔均豪纵雄健,进发出龙身无穷变化之神力。本品或为崇祯御窑所制瓷器当中最为名贵之物,其胎骨坚致莹白,颇为沉重,一如康熙时期之糯米胎,龙纹几近万历官窑之风格。此种龙纹装饰纹样十分鲜有,见有落“甲戌春孟赵府造用”款之五彩龙纹大盘之龙纹样式与本品如出一辙,绘画技法如出一辙。瓷器绘正面龙者,最早见于明代嘉靖时期,因龙首居中,左右对称,似正襟居坐,又称为“坐龙”,与本品颇有相似之处。

明崇祯 “甲戌春孟赵府造用”款青花龙纹盘
江西省博物院藏

遍查公私收藏,此式龙纹仅见于王府定烧之器中,故而本品必然贵为王府订造之物,又逢明末乱世,至今所见甚罕。其工艺之精、品格之高亦胜万历官窑,时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赞之为“上品细料器”。








清康熙 郎红釉笔筒

W:18.2 cm

备注:“逸汝山房”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明清笔筒》,马未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月,页85


《明清笔筒》,马未都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月,页85
“器底为玉环状加圈足,十分少见。这类器底,余曾见一康熙青花山水笔筒。圈足露胎处施浆白,与器口相同,只是不施釉。高温红釉呈色非常不易,作为笔筒,多年仅见这一只,殊为难得。丁观鹏等绘《陶冶图》之‘圆琢洋采一开有与此相同者。”

—— 马未都 《明清笔筒》,页85


本品外壁通体遍施高温铜红釉,在高温下氧化铁还原质量颇高,釉面玻璃质感强,清澈透亮,釉汁凝厚,苍郁鲜艳,口沿露白色灯草口,垂釉近足,绮丽稳重,其釉色如初凝牛血般浓艳,乃康熙时期仿明代宣德宝石红釉之作,可谓郞窑红佳品。底置双圈足,罩透明釉。郎窑红一项多见琢器瓶类,文房笔筒极为罕见。


清康熙 郎红釉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郎红釉属高温铜红釉,元末及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铜红釉发展达到第一个顶峰。红釉发色极艰,即便巧匠难成,窑出多有瑕疵,色正佳器寥寥,是以景德镇御器厂明代遗址出土大量废品残片。宣德以后,几乎尽弃铜红,随后迅速衰退,红釉器之烧造,至康熙才大规模复兴。

郎廷极(1663-1715),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五十一年(1712年)间出任江西巡抚,督理景德镇御窑厂事务,尝命重调明初釉色,复烧铜红,浓若牛血殷妍者,谓之“郎窑红”,亮泽匀润,正如本品绝色。康熙年间刘廷玑 《在园杂志》 中记载郎窑仿成宣之惟妙惟肖“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比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

清宫旧藏中可见数件郎窑作品,如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瓶,乾隆曾作御题诗文刻于瓶底,盛赞郎红釉色:“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








清康熙 豆青釉釉里红锥拱云龙纹柳条洗

W:26 cm

备注:“逸汝山房”重要私人收藏



本品造型稳健而优雅,唇口,缩颈,肩腹部鼓起,胫部下收。器身下半部分呈柳条纹状,施翠青釉,色泽匀净清淡,将此缸装点得分外雅致,但见自上而下的线条在釉水中自然流畅,疏密随视线移动而不断变换,恬淡不失灵动,于安静中绽放出一份华丽而含蓄之美。柳条之上饰以釉里红龙纹,龙身隐于云气之中,随之升腾变幻,云纹以锥拱制成,与釉里红自然天成,相映成趣。



本品造型或源自元代龙泉青釉百筋罐,规整雅致。其上所施工艺或与康熙时独创的釉下三彩密不可分,其制作先于胎体上塑出局部装饰,再加以细节刻划,后施青花、釉里红及豆青釉,形成纹饰立体、色彩沉着的艺术特点。


清康熙 釉里三彩云龙纹罐

美国巴尔的摩美术馆藏







清康熙 天青釉暗刻云龙纹敛口洗

W:24 cm

备注:“逸汝山房”重要私人收藏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本品敛口,鼓腹,圈足。外壁施天青釉,釉色细腻,莹润光洁。洗外壁上部暗刻双龙戏珠图,龙纹刻划精细流畅,凶猛异常,空白处以祥云纹装饰,二龙更显灵动,犹在云间穿梭。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既为平定,康熙皇帝参考前朝,厘定内府制度,诸式器用遂成规制,瓷器一项亦委之珠山御器厂烧造,开启清宫御瓷贡奉之例。据康熙二十二年本《饶州府志》卷之十一“陶政”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内,奉旨烧造御器,差总管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加三级臧应选、六品笔帖式车尔德于二十年二月内驻厂督造。每制成之器实估价值,陆续进呈御览。”此次烧造前后延续六七年之久,其间佳器迭出,即有承前之作,亦见创新之品,艺术水平之高独有一时,遂启有清一代御瓷美学艺术之新境地。本品便为其中佳品神器。






清乾隆五年 “穿石山人”制紫砂泥绘山水诗文笔筒

“穿石山人”“大清乾隆年制”款

H:14.2 cm,D:15.5 cm

备注:“逸汝山房”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明清笔筒》,马未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月,页72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明清笔筒》,马未都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月,页72

“紫砂因其坚硬度不够,做成笔筒保存不易,故紫砂笔筒不多见。紫砂加塑彩泥山水在紫砂作品属高档产品,山水用多色紫泥半绘半塑,富有立体感。此笔筒应为高手制做,清宫旧物。底款‘大清乾隆年制’篆法圆润,与雍正某种篆书款接近,庚申又为乾隆5年,公历1740,此笔筒当为是年之物。”

—— 马未都 《明清笔筒》,页72



本品直腹圆形,口底相若,足心钤印“大清乾隆年制”阳文篆书款,篆法精严。器身以彩色泥浆堆绘山水图,构图采取平远山水描绘,远山近树,植被茂盛,峰峦叠翠,延伸天际,立意悠远。以山村幽居为近景,缓坡渐迭,嘉木葱郁,林径蜿蜒处有茅舍聚落,白墙黑瓦,遗世独立。留有大幅的布白,整个静谧的天地,婉曲寄意,观之赏心悦目,传递出闲适自在的隐逸情趣。

另写有诗文:秋声两岸叶,晓色万峰云。庚申秋八月,仿六如先生笔意于桂林书屋。穿石山人。此诗出自明代诗人张和《过桐君山》,庚申即乾隆五年(1740年),此处“六如先生”,即指明四家之一唐寅,其号六如居士,通篇布局意在效法唐寅山水技法施于泥料之上,平面趋向立体,令人称奇。



宜兴古称荆谿,傍近太湖之滨,水乡泽国,白墙黑瓦,正是陶人杨季初成长的家乡风貌,无怪乎,此器能焕发出一派宁静清寂的文人意趣。清初张潮《幽梦影》:“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准此,笔筒上的山水又何尝不是案头上的文章,日理万机的乾隆皇帝,伏案批览奏折之余,想必也常常从此间彩绘山水,怀想大清遥远的江南水乡。

而本品之“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颇为特殊,其字体与雍正御器所落六字款识极为接近,为典型的乾隆早期款识,必出自内廷良工妙手,与本品所落之“庚申秋八月”暗合。


清乾隆 杨季初制堆绘秋江待渡图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往期推荐



北京保利拍卖丨十二杯,十二碟,十二联——从清圣祖到「旧王孙」的典藏佳话


北京保利拍卖丨花是主人——榷陶绝艺中的百花暗香


北京保利拍卖丨绚艳悦目,随妆露色——髹漆雕剔的大简与至美


北京保利拍卖丨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诸名藏元青花集萃











线上拍卖竞投指南

云征集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