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人物画坛中,陈洪绶和崔子忠被并称为“南陈北崔”,双峰耸峙。陈洪绶的人物画是大家常见的,不过他并非不擅长山水和花鸟。与其数量众多的人物画相比。其山水画存世虽少,但却另出机杼,极具特色。此两幁是陈洪绶山水画中的精品。
《牧牛图》页描绘古松下,溪涧旁,一牧童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正牵一头水牛过溪间的木桥。画家将牧牛童用力牵曳,水牛仿佛对狭窄的小木桥,桥下湍急的水流有所恐惧,不愿听主人驱遣,拒绝过桥,双方对峙的瞬间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物象比例略有夸张,牧童与参天的古松,身躯庞大的水牛与小桥形成鲜明的对比,构图也借用南宋马、夏以边角取景构图的特点,从而强化、烘托出人、牛之间戏剧性冲突的情节和效果。
画中坡岸、岩石具有较强的体面感,很好的体现出江南水乡的地域特征。皴法上借鉴了南宋李唐的斧披皴,虽也是卧笔挥扫,横刮竖皴,但用笔又所节制。流水、松鳞、松针的描绘,都具有陈洪绶笔下特有的强烈装饰感。
以“牧牛”为母题的绘画起源较早,但其真正的兴盛确是在南宋。西方学者认为南宋兴起的《牧牛图》与禅宗中“牧牛禅”的修炼阶段有某种联系。晚明文人士大夫中兴起一股禅悦之风,因此陈洪绶此作很可能也与禅宗有着某种联系。
《凭江远眺图》页
该页描绘一红衫文士,独坐小桥,悠闲远眺,表现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的高情雅致。
陈洪绶的山水画与晚明众多宗法元人,用笔追求干淡、疏松,重视笔墨皴染的文人画不同,他取法的对象是元以前。山石以线条勾勒为主,空勾少皴,用笔方硬古拙,拙中寓巧,追求晋唐人的高古意蕴。近景苍松枝干屈曲回旋,有如蟠龙。参天的古木,将中景空旷的江面与远景纪念碑式的远山有机的联系起来,即体现出虚实对比,也很好的营造出山高水长,意趣高远的意境。陈洪绶善于设色,画中主要以赭石、朱膘、花青、石绿为主,色彩冷暖对比和谐,山石、树木上的苔点则以“嵌宝石”的方法表现,极具装饰感。
画中红衣人不是传统山水画中仅起“以标道路”作用的点景人物,很可能是画家心目中仰慕的文人高士,抑或是其自我形象的自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