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方寸之中展奇葩

发布时间:2010-04-20 新闻

中国古代,扇子常被称为“萐”或“箑”,也被雅称为“摇风”、“凉友”或“便面”,折扇则被形象的称为“聚头”。至于其起源于何时恐怕已难追溯。

扇子除具有祛暑扇凉的实用功能外,还是文人士大夫销夏之余消遣品赏的艺术品。作为书画艺术的媒介和载体,其从普通的日用生活品中摆脱其使用功能而逐渐成为艺术品,可以追述到三国、魏晋。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为曹操画扇,而王羲之为老妇人书扇的故事则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此后,在扇子上题诗作画便成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与文人雅士关系密切,也为历代藏家所珍爱,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经书画家品题,便身价百倍。

至今能够见到的图像资源和存世的扇面作品中,多为折扇、纨扇或团扇。纨扇流行于唐、宋,多用绢素等丝织品制成,其形制或为圆形或为椭圆形。存世众多宋、元绘画中的小品册页有的就是当时的纨扇。这些纨扇所画内容相当广泛,既有山水人物,也有花鸟畜兽和蔬果虫鱼。

据史料记载,折扇的出现并不比纨扇晚,宋代画史中已有类似于今天折扇的记载,不过它们多来自一衣带水的邻国——高丽和日本,当时多流行于皇室贵胄和极少数的文人士大夫之间。

在扇面上题字、作画,是中国独有的艺术样式和视觉表达方式。它尺幅虽小,但需要的技术难度却较高。无论从构图还是笔墨运用上,都略区别在普通宣纸和绢素上的书画创作。首先,折扇上宽下窄,上下两端均为弧形,因此既要考虑到构图上的位置经营,物象的精心安排和恰当处理,又要考虑到适应人的视觉习惯。其次,折扇因有折痕,所以还要考虑书写时对行距、字数多寡的考虑。最后,扇面多为经过加工的熟宣、半熟宣或绢素,所以在用笔、用墨和水分的把握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折扇的广泛流行是在明代,这与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好尚,收藏家的收藏热情,画家的创作热情,城镇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等密切相关。从明代开始,不少书画家和文人士大夫擅长并乐于在扇面上进行创作。

《水墨荷花》

王毂祥长洲(今江苏苏州),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吏部员外郎,善写生,擅渲染,一枝一叶,别具风韵。书学晋人。此幁扇面工写结合,以淡墨双钩荷花、荷叶则用略重墨色点厾,从而衬托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新淡雅气质和脱俗品格。整件作品不施色彩,全靠墨色黑、白、灰的微妙变化,线与面的对比,体现物象的质感、量感,吴门画家追求的书卷气和文雅意趣体现无疑。

董其昌《书法》

晚明艺坛,董其昌无疑是持牛耳者。他诗、文、书、画无所不工。其书法在“二王”的基础上予以创变出新。此幁以行书为主,行中寓草,或连或断,一任自然。章法布局,天真烂漫,于安排中不见斧凿痕迹。笔致苍嫩相间,清新流畅,墨色变化自然。

恽寿平《枯木竹石图》

恽寿平擅画“没骨”花卉,其山水宗元人。此幁据其自跋,树学元代方方壶,山石学曹之白,幽篁学柯九思。整幅画作有赵孟頫、倪瓒等元人枯木竹石之豁散萧澹的韵致。此作虽学元人兼融众家之长,却不失自家面貌,乃其学古而化,汲古以养的典型之作。

王原祁《山水》

此幁作于乙酉年,即1705年,时王原祁64岁,乃其晚年画作中的小幅精品。跋中云“仿赵松雪笔”,从构图和用笔看,其实更多宗法黄公望。其所言仿赵孟頫笔很可能是效法赵孟頫的青绿设色之法。整幅画作笔墨苍润,皴染自然,干湿并用,色墨交叠浑融,追求“熟而后生”“不生不熟”,秀润中寓生涩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达到率意澹然,中正冲和,醇厚古秀的高古意韵。

唐寅《桐荫高士图》

该作人物以白描勾勒为主,略施淡彩,造型精准,神态悠闲旷达。背景纯用墨笔,浓淡兼施,极好的衬托出人物的精工细腻。画中物象采用边角构图,与右侧书法题字形成对比呼应的均衡关系,同时也更令画作书卷气十足。品诗读画,相互映发,让人不禁产生无限遐思。

仇英《柳荫高士图》

画中描绘盛夏岸边,繁茂的柳荫、丛树下,一高士坐于舟中,自斟自饮,悠然自得。画法宗法南宋人,笔致细腻,格调高雅。舟中隐然半露的书卷透露出主人公的文士身份,人物的神情刻画栩栩如生。构图上运用繁简、疏密、藏露的有机结合,巧妙对比,营造出恬淡静谧,情景交融的诗意画境。此幁诚为仇英人物画中的精品力作。

文征明《树下涤足图》

此幁在宋、元体法的基础上有所创变,以墨笔为主,略施淡彩。人物衣纹精熟谨细中稍带稚拙之趣。布景较为繁密,但不强调空间的纵深感。树干、山石、坡陀以勾为主,稍事皴染。率意的点叶与具有装饰趣味的夹叶并用,色调对比和谐统一。整幅画作给人一种文雅闲适,清秀淡雅、意趣隽永的抒情格调和诗意气质,是典型的“行家”与 利家”特点兼备的精品之作。

祝允明《书法》

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被称为“吴中四才子”。在明代中期书坛上,祝允明的草书造诣尤高。此幁草书如“闲窗散笔”一般,不追求一般草书上一字与下一字之间笔画的牵连,而追求离披点画,笔断意连的艺术效果,表达其“沿晋游唐”的书学理念。

沈周《书法》

沈周的书法师承广泛,早年受乃祖沈澄影响,倾向于赵孟頫。稍后上追宋四家,于钟、王亦有所涉猎。1484年前后,致力于黄庭坚,越到晚年致力尤深。此幁融黄、苏轼体貌于一,字体间架上,左低右高,有的笔画用笔丰腴,均借鉴自苏轼。结体中宫紧缩,横、竖、撇、捺如长戈大戟,四体开张,向外放射,行笔过程中强调有提有按和运笔的震颤,则是黄庭坚的特色。

王铎《书法》

在明末清初的书家中王铎可谓独树一帜。其草书,多从“二王”、“阁帖”中来,又能不为古人窠臼所囿,有所创变,可谓出规入矩。此幁扇面用笔张弛有度,使转自如,劲健洒脱。章法错落有致,疏密得益,笔画的空间安排,线条对比变化等,确如戴明皋所言“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

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将推出扇面专场,此次拍品共庋集扇面181幁,自明至清书画大小名家可搜罗者达百余人。其中仅有“明四家”中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书画作品就有数件。文征明的画作在宋、元体法的基础上有所创变,人物衣纹精熟谨细中稍带稚拙之趣。布景较为繁密,但不强调空间的纵深感。色调对比和谐统一。给人一种文雅闲适,清秀淡雅、意趣隽永的抒情格调和诗意气质,是典型的“行家”与 利家”特点兼备的精品之作。仇英则宗法唐宋诸家,笔致细腻,虽为职业画家,但受文、沈影响,格调亦不俗,此次拍品中就有仇英人物画的精品。唐寅在继承唐、宋、五代传统有所发展,其人物造型严谨,形神兼备。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被称为“吴中四才子”。在明代中期书坛上,祝允明的草书造诣尤高。此次拍品中的草书扇面如“闲窗散笔”一般,不追求一般草书上一字与下一字之间笔画的牵连,而追求离披点画,笔断意连的艺术效果,表达着其“沿晋游唐”的书学理念。王毂祥擅花卉,意趣古淡,疏朗清新。此次拍品中之扇面,工写结合,以淡墨双钩荷花、荷叶则用略重墨色点厾,从而衬托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新淡雅气质和脱俗品格。整件作品不施色彩,全靠墨色黑、白、灰的微妙变化,线与面的对比,体现物象的质感、量感,吴门画家追求的书卷气和文雅意趣体现无疑。此外还有吴中大文人吴宽、王鏊、王穉登、陈继儒,大收藏家项元汴等人的书法作品以及吴门传派中的文嘉、文伯仁、文从昌,为文征明代笔的朱朗等人的画作。

晚明艺坛,董其昌无疑是持牛耳者。他诗、文、书、画无所不工,影响波及后世。其书法在“二王”的基础上予以创变出新。此次拍品中有其书画扇面数幁。其中一幁,行中寓草,或连或断,一任自然。章法布局,天真烂漫,于安排中不见斧凿痕迹。笔致苍嫩相间,清新流畅,墨色变化自然。此外,尚有赵左、宋懋晋、袁尚统、周之冕、陈淳、周天球、陆治、蓝瑛,吴彬、张宏、姚允在、魏之璜,“画中九友”中的李流芳、邵弥、卞文瑜等等人书画扇面数件。

明末清初的书家中王铎可谓独树一帜。其草书,多从“二王”、“阁帖”中来,又不为古人窠臼所囿,有所创变。此次拍品中的扇面,用笔张弛有度,使转自如,劲健洒脱。章法疏密得益,错落有致,笔画的空间安排,线条对比变化等极富变化,如戴明皋所言“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

清初则有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吴历、恽寿平及个性派大家石涛的画作。王原祁的山水画,笔墨苍润,皴染自然,干湿并用,色墨交叠浑融,追求“熟而后生”“不生不熟”,秀润中寓生涩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达到率意澹然,中正冲和,醇厚古秀的高古意韵。恽寿平擅画“没骨”花卉,山水宗元人。学兼融众家之长,学古而化,汲古以养,而具自家面貌。

此外尚有査士标、高简、禹之鼎、邹一桂、改琦、费丹旭、王素、王宸,道咸年间金石画派中的健将黄易,金陵八家中的高岑,海派中的“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伯年及任预、虚谷、吴石仙、吴昌硕、吴毂祥、张则之、王文治、赫奕、慈禧、张百锡等人的书画精品。

 

此次扇面专场,书则集真、草、隶、篆、画则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齐聚一堂,可谓名家荟萃,精品叠献,足称扇面艺术之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