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唐、宋、辽、金、元、明装饰玉(带饰)
玉带饰最早零星出现在汉代。陕西咸阳北周骠骑大将军若干云墓出土了一副完整的玉蹀躞带(见图),继北周之后,在西安郊区隋龙泉、敦煌太守威姬墓出土了一副残失的玉带具,其带銙附环,与北周玉带一脉相承。隋唐以后,由于朝廷把玉带做为官阶身份标志,遂大量流通。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以及西亚邻国之革带上所系蹀躞带较多,其方銙(带板)上有“古眼”或附环,可以系小件游牧民族狩猎和生活用品。中原地区汉族流行排方带或方团玉带,这是我国玉带饰中的两大系统,历代相延,既有继承,也有变异。完整的玉蹀躞带已如前述北周始见,唐代由于社会开放,广泛吸纳异族风格,玉带具既有蹀躞带又有汉族流行的排方带和方团(指圆形或桃形)玉带。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10副玉带具,其中2副蹀躞带,8副排方带。玉带上的纹饰既有传统的龙纹、螭纹、凤鸟纹、雁纹,花卉纹外,也有少数民族或域外风格的伎乐纹,献宝纹、狮纹等。《新唐书》记载:赐唐初功臣李靖玉带七方、六圆,即方团玉带。唐李廓诗中有“玉雁排方带”字句,张沽诗中谓“碧排方銙背腰来”,反映盛唐以后,汉族排方带,方团玉带在官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宋代推崇金带,玉带甚少,按朝仪规定,排方玉带为帝王所用,朝臣只能佩别式¬¬—方团玉带(七排方、六圆桃、明代继承其形制)。蹀躞带及銙上的“古眼”在宋代前期已消失,玉带饰上不再垂系物品,同时胡人形象和异域风格的纹饰大为减少。河北定州塔基发现的北宋雁纹玉铊尾,是唐诗中描述的“玉雁排方带”的延续及其写照。拍品中的:
宋元白玉翔雁流云纹带饰
玉质温润,有少许黑芝麻点,长方形片状,鏤雕长颈展翅的翔雁,雁翅以排列整齐的双层平行阴刻线表示羽毛,非常写实,而且动感强烈,周边衬以骨朵状流云,云雁纹是唐宋官服上的图案,与之配套的雁纹玉带,合乎情理。
辽金玉带饰特点鲜明,继续使用玉质、金质、银质蹀躞带外,带具上除素面或装饰人物纹饰,开始有“春水、秋山之饰”。主题纹饰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特点。
元代玉带饰式样繁多,纹饰反映的内容扩大,出现多种形式的带环(长方銙下附环)和带穿(带銙侧面有横穿孔,或背面侧置方孔),这时只选取蹀躞带中的一种构件—带环或带穿,有意取代整套蹀躞带的趋势,故称蹀躞带变异。蒙族人喜欢佩戴,汉族人也喜欢,除了官服上使用外,平日燕居之时穿便装,系绦带都可以选用。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基出土元青玉龟吐云纹带穿,元青玉螭纹带穿,元青玉花果纹带穿,元青玉龟鹤纹带环,元灰白玉云龙纹带环,元青玉“秋山”带板(以上三种形制,原书上都统称带饰)为我们鉴定辨识元代玉带饰提供了断代标尺。拍品中:
元白玉龙纹带环
和田白玉,材质极佳,莹润如凝脂。长方形方銙,四边倭角,正面多层次高浮雕云龙戏珠纹,带銙两侧贯横穿孔,可供穿系,銙下边附环,扁方形孔,上有壼门式小尖拱,造型、纹饰,工艺技法各处细节均符合元代时代风格,无疑是一件雕琢精美,品质上乘的元代玉带饰。
元白玉镂雕云龙纹带板
白玉温润晶莹,表面微黄,器呈长方形,外框倭角,两侧内凹,框内高浮雕一行龙穿梭于云纹之间,气势不凡。
元白玉褐皮螭纹带饰
元青玉云螭纹玉绦环
青玉带有黑色芝麻点,雕琢一螭,转体回身,其尾分叉成两股,卷成穿孔,细查主体两侧都有可供穿过的空隙,订其为绦环似应无误。
元白玉褐色皮巧作螭纹花卉纹绦环。
螭穿花茎,两旁各有一朵秋葵花,花瓣为剔地洼叶花瓣,是金元时期常见的花卉纹做法。器身两侧附环,可供穿系缎带。
元白玉天禄辟邪花卉纹绦环
环托多层次高浮雕天禄辟邪及花卉纹,两瑞兽矫健有力,花卉纹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主题纹饰繁而不乱,一旁留出可供穿系绦带的空隙,其功能自明。
明代玉带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朝仪规定,带銙数皇帝24块,臣寮20块,由“三台”“六桃”“两辅弼”“双铊尾”“七排方”组成,明代早期汪兴祖、梁庄王墓所出多层透雕龙纹玉带板,还具有金元“春水玉”深层透雕蹀躞带的遗风,明永乐以后,流行双重镂空技法,俗称“花下压花”。玉銙留有边框,宽窄如一,剖面上看边框直上直下,不向内倾。带板上层主体纹饰抛光细致,成玻璃光泽,下层地纹雕琢潦草,多不抛光。
拍品中:
明青白玉云龙纹带板一组,9块
双层透雕卷草云龙纹,龙纹身驱纤细,缺乏力度和气势,这正是明龙纹的特征,此组带板按20块定制,缺失4圆桃,2辅弼,5排方,但现存部分同属一条玉带原构件,不是拼配而成,已是难得了。
明双龙抢珠带板
双层镂雕,从海水江崖中拱起圆珠,二条升龙在抢珠,很有气势,立体感很强,图案也很少见。
明白玉花鸟龙纹铊尾
玉质洁白温润,龙纹蜿蜒细长,上下饰有云纹,山石两旁陪衬牡丹花、绶带鸟、蝙蝠及卷草纹,是明带板中的精细作品,明白玉麒麟松梅灵芝纹带板,明白玉松竹梅双鹿纹带板,在一般市场上不容易见到,都可以说是材质美,作工美,形象美的佳品。
(二)唐宋辽、金、元、明龙形玉或龙纹玉
龙的形象在我国出现由来已久,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就有蚌壳堆塑龙和玉雕龙,汉以后龙的形象开始为封建帝王所利用,成为历代王权的工具。中国传统龙纹形象,发展到唐代基本定型,鹿角、蛇身、兽肢、鹰爪以及流动滑润的体态。以往龙形玉饰断代和用途上不易把握,近些年有新出土品可资对比,如1995年陕西乾县南陵村唐僖宗陵出土龙凤纹琉璃璧,琉璃玉珩,1996年浙江临安吴越国康陵马皇后墓出土白玉行龙佩,追溯五十年代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龙纹玉带銙,这些龙形佩饰,琉璃器上的龙纹,再加上唐代金银器、铜镜上的龙纹,对我们认识唐代龙纹有了参照标准,其共同点是刻画龙的动态多,形象出神入化、气韵生动。古人按龙的动态,分行龙、蹲龙、升龙、降龙、蟠龙、应龙、坐龙等姿态,并且喜欢用祥云、水波、火珠、花丛点缀陪衬在玉龙纹饰的周边,。宋代玉龙纹饰基本上延续了唐代造型的图案,体态更加优美和富有变化,宋代玉龙饰出土实例甚少,目前学者对泰山早年出土的宋真宗禅地玉册内容提出疑议,但对附装玉册的玉匮嵌片上的龙凤纹饰,尚没有涉及,如此玉匮可信,其上的龙凤纹就是我们目前鉴识宋代玉龙的参照物。此次拍品中:
宋白玉龙纹嵌饰
飞龙腾空,气宇非凡,体态扭动的颇有力度,周边卷草纹密布,应属宋龙佳品。
宋白玉蹲龙
白玉,温润晶莹,洁白无瑕,单面镂雕加半浮雕手法,一侧面弓身的蹲龙,龙身伸展自如,体态优美,琢工细致娴熟。
宋元白玉龙头含珠发簪头
玉质洁白温润,圆雕一龙头含珠,上颚宽短上翘,头发后飘成波浪形,细颈曲折并接一榫头,可插入金属带銎孔的簪柄之中,河北石家庄后太保村元墓出土的玉凤金簪,就是此种做法,可惜本件缺失带銎孔的金属簪柄。
宋玉龙头,清代作银龙身嵌宝石水盂
本器龙首为宋元之物,银质龙身及其上的嵌宝石为清代所为,二者装配的合理,交相辉映,更显华丽高贵。
(三)其它方面
《春水秋山》拍品中,除以上重点介绍的装饰玉(带饰),龙纹玉之外,还包含中古时期的炉顶,帽顶,玉图画,肖生玉,花鸟玉,以及清代的陈设玉,其中不乏精品,说明这批古玉珍品,品类多,工艺精,纹饰美,而且材质佳,看过这个专场拍卖标的后,自会感悟什么是和田美玉,什么是中古玉这一时段上乘的佳作。
(1)玉帽顶、玉炉顶
帽顶与炉顶传世实物较多,近年元明墓中也略有发现。2001年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嵌玉镶宝金冠顶,这对判定一部分透雕玉龙,花鸟玉钮饰,为帽顶增加了佐证。传世此类钮饰何为帽顶,何为炉顶的确相当复杂。元代以前的帽顶,到了明清之际,改成炉顶有其历史背景,元灭亡后,明代废除元代服饰,提出还我华装,元代玉帽顶也就无用武之地,把元代玉帽顶改为炉顶成为一时风尚。当然利用旧物不足,按帽顶形制明清时期自行制作炉顶也是事实。
元白玉穿花龙纹炉顶
玉质温润,立体多层次镂雕,一龙从牡丹丛中蹿出,做工精湛,在众多炉顶,帽顶中属精美者,推测在元代曾为帽顶,后世改其为炉顶。
(2)玉图画
宋、金、元时期,立体镂雕山石摆件,构图完整,形象逼真,情节动人,达到形神兼备的境地,这种立体全景式的玉雕,清代乾隆皇帝称之为“玉图画”。拍品中:
宋白玉褐色皮仙人灵龟纹山子
立体雕一座多孔洞山子,山前一株参天古松,枝叶繁茂,有一高士手持如意端坐在松树下观赏,旁有侍童,另一旁石桌上有一个三足炉,石桌下有一只灵龟仰视着高士,爬向高士身边,山石背面,水溪瀑布,仿佛人间仙境。此件作品与故宫所藏宋青玉镂空松下仙女图饰,南宋青玉人物山子风格近似,都是不可多得的“玉图画”的代表作。
(3)肖生玉
唐宋以来,中国传统玉器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摆脱了礼制的束缚,完成了向世俗化,生活日用化的转型,接近现实生活的肖生玉作品,题材广泛,常见到的有玉鹿、玉狮、玉兔、玉猪、玉羊、玉狗、玉虎、玉象、玉猴、玉熊、玉骆驼,水禽中有鸭、鹅、鸳鸯等,今选取2件拍品,作一介绍。
宋圆雕衔荷叶玉鸭
玉鸭身体肥硕、曲颈回首,口衔一莲枝,鸭首有深褐色玉皮,鸭身有浅黄桂花色沁,形象写实,雕琢精致,富有生活情趣,背至腹部有一方形贯穿孔,是中古玉这一时段常见的穿孔方式。
元白玉云狮戏球佩
形体不大,玉质欠佳,但时代特征明显,狮子本不产於中国,唐朝西亚和周边国家曾向唐王朝贡狮,狮子又具宗教象征意义,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唐代玉雕狮子发现不多,就目前所见狮子的骨骼,肌肉感很强,与唐代石刻狮子形象有相同之处。宋代有蹲狮、行狮,气势威猛。到了元代欧洲的狮子狗引进中国。元代玉雕狮子形象,很多参照西方狮子狗进行设计,狮子头颈多见项圈和锁链,一只狮子护幼,一只狮子踩球,戏狮纹也增多,表明狮子已经驯化,成为吉祥物,进入工艺美术各个领域。拍品中的元代戏球狮子,一方面保持宋狮威猛和警觉,一方面又有雄师戏球的情景,订为元代作品较为合适。
(4)清代陈设玉
清代陈设玉大增,鼎、炉、瓶、壶、花觚、插屏、香熏、山子以及文房用具应有尽有,遗存实物相对也多,拍品中:
清白玉花卉纹葫芦瓶
玉质莹润,造型秀气,图案素雅,雕琢精致,瓶身隐起芍药树枝、花叶和盛开的牡丹花,不失为清代的一件陈设佳器。
清白玉镂雕牡丹花卉纹双耳香熏
熏体扁圆,浅腹,有盖,盖面、器身、双耳均镂雕枝叶茂密的牡丹,器足装饰如意花瓣纹,整体花团锦簇,与故宫所藏清乾隆镂空牡丹花纹花熏风格相似,只不过尺寸上尚有微小的差异,如此高难度的作品,保存又如此完好,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